付臣欢
望城区高塘岭街道的胜利村,硬是用八年时光从“扯皮村”变成了“文明户”“幸福家”。它究竟怎么做到的,胜在哪里?
胜在村干部办事办到心坎上。老百姓过日子,图的啥?无非是碗里有肉、兜里有钱、住得安心。细数报道中提到的件件民生实事:村集体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兴隆四组48年房龄的联排房修缮工程、自来水安装费的降低等等,都是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实打实的“幸福账本”。问题解决了,环境变好了,项目进来了,收入提高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装进村民的口袋。这份甜滋滋的幸福感,就是村子和谐最好的“黏合剂”。
胜在邻里心齐,全村拧成一股绳。村里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创新建立“阳光议事厅”机制。这类机制创新,不仅是为了解决老问题,还是在给未来铺路。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推动着村民心态变了,行动也变了,从“阻工”变成“护工”,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暴雨天,党员和群众二话不说组成突击队抢险;村民王春阳自掏腰包捐防汛物资,一万六,不是小数,这是啥?这是把村子当成了自己的家!设立奖学金,也是在爱心村民的支持下,村民代表大会上大伙儿商量定的,人人愿意为村里的未来添把火。而“网格化”管理,像毛细血管一样伸到每家每户。一年解决近百件烦心事,办结率接近100%,效率杠杠的。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协同解决,邻里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和和美美的大家庭,哪里还会扯皮呢?
胜利村的翻身仗,秘诀就一条:干部俯下身子真办事,村民得了实惠真幸福,大伙心气顺了真和谐。这三者一环扣一环,像上了油的齿轮,越转越顺溜。从“后进”到“先进”,从“扯皮”到“文明”,胜利村用八年的踏实脚印告诉我们: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就藏在为老百姓算好每一笔“幸福账”的真诚和实干中。这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胜利样本”,值得好好咂摸咂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