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波
秋天有黄金的璀璨,秋天有丰收的甜蜜。看到《回报岁月,真情不老——我与〈长沙晚报〉》的征文启事,回忆六十三年来,我与长沙晚报的深厚情谊、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这是一段珍贵的情感经历。
时间定格在1962年那段困难岁月,我是一名文艺爱好者,高中毕业后,1957年至1962年,我曾在韶山劳动、写作,后又经作家柯蓝介绍,教中学两年,因故困顿在家。恰好,湖南省农垦局应杨林寨农场和君山农场因转行和劳力不足之求,报请湖南省政府,在征得中共长沙市委的全力支持后,从长沙市东、西、南、北四区组织800多知识青年去农场当农垦职工,我便报了名,随南区的100多人到了杨林寨农场,时为1962年10月,这是长沙市最早下放知识青年的大型活动之一。
在地处湘阴临资口的杨林寨农场,我从事艰辛的农业劳动,同时我没有放松学习,坚持阅读中外名著,不断提高文学素养。1963年我到了六队,队上要我办黑板报,我可以胜任。想起几年前,我也写过一些小诗文,见诸《新苗》《长江文艺》,尽管受过挫折,但我心中想当作家的火苗一直没有熄灭。1963年春天,我刚及弱冠之年,有感而发,以农垦生活为背景,写了两首散文诗《拖拉机》《渠水潺潺》。趁着一次回长沙的机会,到当时位于蔡锷路的长沙晚报社,直接找到副刊部,接待我的是当时年轻俊秀的黄林石老师,他耐心听我讲述农场劳动的情况,细心看了我的散文诗,他说:“你的这两首散文诗构思好,有意境,写出了农场工人劳动的激情,这样吧,我们会用它。”出门后,他送我到门口,鼓励我再写些小诗来。几天后,我回到农场就收到黄林石老师寄来的样报两份及一张4元钱的汇款单。这让我喜出望外,以后,我又发了一首小诗《在丰沃的土地上》。我会写诗为文的事传遍农场。1964年,我被农场组织部门相中,调我到农场中学教书,从此我走上了一条崭新的路。《长沙晚报》是我的伯乐,黄林石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这以后,我因要教好书,教学工作繁忙,加之过往的“政治包袱”未卸掉,不敢再在写诗上张扬了。我潜心教研,先后在杨林寨农场中学、屈原中学工作长达20多年。
我醉心于教学研究,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钻研教材,辅导小学教师,业务工作繁杂,加之在农场又以应用文字、“典型材料”为主,也无暇写作诗文了,直到1985年调入湖南人民出版社任编辑时,机遇让我又开始写作了。
改革开放后,迎来我生命中的春天。1984年,我的“政治包袱”问题终于得到解决。1985年5月1日,根据我在农场兢兢业业工作二十年,任劳任怨从事教学工作的成绩,屈原中学党支部接受了我的入党申请,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红旗下宣誓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
1985年上半年。经推荐,我进入了出版湘军行列,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到出版社工作后,我精力充沛,在负责出版社宣传工作的同时,多次通过《长沙晚报》向外推荐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新书。
在20世纪80年代,湖南出版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不断出版精品好书,同时也造就不少出版优秀人才,湖南出版不断走向新高度,赢得“洛阳纸贵潇湘书”的美誉,这中间《长沙晚报》的宣传造势功不可没。此时,已走上领导岗位的黄林石老师十分关注我的成长和进步,对我的宣传工作给予全力支持,发表我发来的书评,派记者来我工作的出版社采访出版成就,介绍湘版书,做了不少工作。其间,《长沙晚报》刊发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动态、消息、文章达四五十篇,抚今忆昔,十分感谢《长沙晚报》对湖南出版的衷心支持。
我不忘《长沙晚报》对我的提携,当时我写了《种子》一诗寄给了长沙晚报社副刊部的周全胜老师,感谢他把表述我心情的小诗又刊发在1986年4月26日的副刊上。
我一直对黄林石老师感佩有加,无以回报。恰好,1990年前后,他主编《韶山英烈》一书,书稿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为他的书稿用心用智,保质保量出版好了这本书,这也算尽了我的一点小小心意。
现在我已退休20多年了,慨叹人生际遇中能遇到《长沙晚报》。机遇是过渡的舟楫、向上的阶梯;机遇是黑暗中的一束亮光,茫然无措时的一份惊喜。当我在农场挫折连连时,遇到长沙晚报和贤师黄林石是我的幸福,是《长沙晚报》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第二次走上为文的道路。几十年来,在黄林石及出版界多位贤师的指教、提携下,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在工作退休后写有散文和著述一些作品,小有收获,总算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栽培。黄林石老师应是过九跨百的耄耋老者了,晚报的任波告诉我,黄老现在还很健旺,我内心十分欣慰,祝黄老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