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琼萍
下线一台挖掘机需要多久?中联重科给出的答案是:6分钟。
今年1月,中联重科“挖掘机数字化全流程管理智能工厂”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成为长沙智能制造深度发展、迈向新高度的生动注脚。
在长沙,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装上了“数字大脑”,从“制造”走向“智造”。
记者近日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2024年,长沙市智能化改造成效明显,培育智能制造企业124家、智能制造产线(车间)311条(个)、智能工位1587个。
“数字大脑”让制造更智能
走进长沙各地的智能工厂和车间,琳琅满目的智能装备让人应接不暇。
从一块钢板变为一台整装挖掘机,“智慧”奇迹不断在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上演。在这座现代化工厂里,生产线上忙碌不停,却鲜见工人身影。地上是运输机器人按照生产制造指挥系统规划路线运输零件;空中大型零部件精准就位;中部生产线中智能翻转机器人抱夹起一个下车架,举升、翻转后放在指定位置,吊装机器人从另一边将上车架搬运到下车架上方,实现精准对位,一台挖掘机雏形就出现了。
据了解,中联智慧产业城通过智能排产、工业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全流程智能物流等数字化技术与制造深度融合,实现了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分30秒生产一台剪叉式高空作业机械,每17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27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
中联智慧产业城的“智造”蝶变,只是长沙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一个缩影。长沙还有众多企业在智能化浪潮中崭露头角,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诠释科技赋能工业的无限可能。
在长沙经开区三一重工18号工厂内,从一块钢板到一台泵车的全部生产流程,几乎全部实现了数智化。1540个传感器、200台全联网机器人,在“数字大脑”控制下,可以生产260多种不同的工程机械装备,相比传统制造方式,单位制造成本降低近30%。
博世长沙全球“灯塔工厂” 则以自动化设备为主力,相比传统产线,操作人员减少80%,生产效率提高30%,质量提高30%。
打造高质量的智造生态
智能制造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体现在一座座看得见的智能工厂上,更依托于一个个看不见的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应用模式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截至目前,长沙拥有中电云网、中科云谷2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 5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还有连接工业设备的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了“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以工程机械产业为例,依托中科云谷工业互联网,产业下游的租赁、运输、施工企业等主动“触网”,为整体运营提供服务;SMT行业依托中电云网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等环节进行改造,最终实现质量提升70%以上,效率提高40%以上,设备维护成本降低约三成。
标识解析应用也在加速落地。湖南联通、湖南移动、中科云谷等3家公司获颁互联网域名服务许可证,并正式对外开展标识解析应用服务。中电互联的全国首个电子信息行业二级节点形成了11个不同场景的创新应用,已接入威胜信息、恒茂高科等32家企业。
近年来,长沙大力推进“5G +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将目光聚焦于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路径,不断拓展应用场景。紧紧围绕5G全连接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标识解析体系等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服务生态。
此外,长沙还搭建“平台智库牵头+服务商实施”的生态服务圈。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等智库平台成立后,牵头为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开展诊断咨询服务。同时,长沙首创“备案制”,165家生态服务商已备案入库,提供先进的“智造”转型方案和服务,助力长沙制造业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