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湘江新区大学生团队把论文“种”在产线上|岳麓山下好创业系列报道⑬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杨文妤
人才名片:
王奕彩,中南大学资源生物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读学生,成绩专业第一,带领团队成员探索固体废物煤矸石变废为宝的多种方式,产线年处理煤矸石达500万吨。
“金种子杯,冲个金吧!”——这是王奕彩和团队成员的微信群名。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南“伢子”,王奕彩的骨子里同样流淌着创业的热血。进入大学以来,王奕彩投身科研,积极实践,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与团队成员一起创新创业,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用实际行动把论文“种”在产线上,实现“书架”到“货架”的跃迁。
中南大学在读大学生王奕彩与团队成员在2025年“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金奖。均为 通讯员 供图
点“石”成“金”,探索固体废物变废为宝的新型“打开方式”
进入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就读后,刚刚大一的王奕彩就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进入实验室,跟随指导老师与学长学姐一起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王奕彩发现,做实验与做产品之间仍有一段距离要走。于是,2024年,王奕彩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始新的探索。
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是一种在成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较低、比煤坚硬的黑灰色岩石。这种固体废物在国内积存量非常大,且每年都在持续排出。
弃置不用的大量煤矸石露天堆放,既占用了大片土地,又造成扬尘,使得周围的耕地变得贫瘠,污染大气、农田和水体。同时,煤矸石的长期堆放还会导致自燃发生火灾,或在雨季崩塌,淤塞河流造成灾害。
储量大、排量大、污染重……种种因素交织,煤矸石处理迫在眉睫。王奕彩和团队成员开始思考,如何高效、规模地处理煤矸石,让这个固体垃圾变废为宝?
经过漫长的尝试与实验,王奕彩与团队成员探索出一种独特的工艺——煤矸石无燃料自热式超高料层脱碳技术工艺。这项工艺由王奕彩与团队成员首创,能够在不加入燃料的情况下实现规模化脱碳,做到煤矸石的100%全利用。在有效激发煤矸石活性的同时,大量减少能耗和碳排放,极大解决煤矸石堆积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王奕彩与团队成员还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出煤矸石基低碳胶凝材料。这种低碳胶凝材料作为传统水泥的“平替”,可以广泛应用于低碳水泥生产,在提高混凝土强度及抗渗防腐蚀性能基础下掺入量可达60%,较传统工艺减碳43%。
不仅如此,王奕彩与团队成员还“多点开花”,探索煤矸石更高价值、更多用途的利用方式,成功制备出白度更高的高品质高岭土,利用铁尾矿等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制备出轻质骨料、高质量陶粒和备高活性矿粉等一系列广泛应用于建材行业的材料,真正做到了点石成金、变废为宝。
王奕彩(左一)与团队成员。
“在湘江新区创业是天时地利人和”
在王奕彩看来,湖南人的骨子里就流淌着创业的热血。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南“伢子”,王奕彩家中的许多长辈都投身创业,独自打拼。受到这种创业氛围的感染,早在童年时期,王奕彩也在心里埋下了创业的种子,希望自己也能够“做点什么”。
自2024年接触到创新创业之后,王奕彩与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体赛中,王奕彩与团队成员荣获全国铜奖,在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中他们又斩获了全国优秀奖、银奖等奖项,作为一名在校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竞赛经验。
“这次参赛,我们的群名一直是‘金种子杯,夺个金吧’。”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王奕彩与团队成员同样点“石”成“金”,以吃“矸”渣净——建材冶金融合助力打破煤矸石综合治理困局项目斩获全国金奖,让团队成员的笑谈真正变成了现实。
“湘江新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中南大学的创新创业氛围也非常浓厚,我们的指导老师作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专业上的建议,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王奕彩将自己创新创业的选择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三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政策托举让创业“轻装上阵”,全链条服务破解“从0到1”难题,产业与人才“共生共荣”,湘江新区新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创业“一政策两办法”更是三管齐下,用全链条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业填满“双肩包”,以“你们只管创业,我们保驾护航”的诺言让创新创业无后顾之忧。
目前,吃“矸”渣净——建材冶金融合助力打破煤矸石综合治理困局项目已经初步投产,在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建有一条产业示范线,年处理煤矸石达500万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向奔赴”。
“未来,我们将继续攻坚克难,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期待在湖南这片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沃土上打下一番自己的天地。”展望未来,王奕彩信心满满。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