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华丨我们儿时的过年味道

       孙春华

  小时候在家过年,家味浓浓、年味浓浓。

  那时节农村过年是从腊月下旬捉鱼开始的,无论是生产队时期,还是责任制之后,这几日好像是基本固定的围鱼、干塘、捉鱼的日子,特别是生产队,围鱼、干塘、捉鱼是很热闹的,男人们或穿着雨衣雨裤,或穿着长筒雨鞋,甚至干脆喝几口酒打着赤脚直接下水。塘岸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欢呼着,尖叫着,个个脸上挂满了喜悦。不怕事、不怕脏的小孩,在塘边的稀泥里忙着捉小鱼小虾。分鱼到家后,剖鱼是父亲的事。担水洗鱼是我的责任。大的鱼头剖不开,父亲架刀,我拿着大木锤使劲敲打刀背,给父亲帮忙,也是我的分内事,谁叫我是家里的老大,相对有些力气呢。责任制之后,我们和叔叔伯伯家轮流养着门口小塘,父亲又在责任田里挖了鱼塘,过年鱼我们家总有好多。

  腊月二十四五就开始杀年猪了,无论是养工分猪(猪是生产队的,养大记多少工分),还是自留猪,亦或是责任制后自家养的猪,父亲都坚持我们家每年要杀一头过年猪,虽然母亲老大不乐意做这费工费力赔本赚累的事。

  为了准备过年,父母亲要磨豆子、打豆腐,磨糯米、粘米做桐子叶粑粑、除糕、糍粑。母亲则还需要多打几升爆米花,买一点花片、法饼、饼干、红枣、雪枣、乔饼之类的副食品,为走人家、走亲戚准备封子货,赏给正月间上门来拜年的小孩子们。父亲则是早早准备过年柴火,特别是找一个大大的树蔸,经得烧的,不劈开的、整棵的那种杂木树蔸。

  年二十九、年三十,家里要扫扬尘、搞卫生,窗户上用米汤新糊上白色的、薄薄的毛皮纸,用来挡风。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三十的下午必去娭娭坟上送亮,带着钱纸香烛炮竹,作个揖。

  年三十的晚饭,大鱼大肉必不可少,猪脚猪头必不可少,应该是寓意抓钱爪、鸿运当头。吃饭之前敬天敬祖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平安幸福。年夜饭之后,全家围坐炉子坑,烧得旺旺的大树蔸火,“三十晚上的火,十五的灯”。我们兄妹盼着父亲发个一两毛或四毛的压岁钱。母亲则多在灶台上转,锅里蒸着粑粑和除糕,忙完这些之后就是一家人守岁到深夜,直到小孩子眼睛张不开,甚至睡着了,大人们才把我们叫到床上去睡觉,她们还要拢好火才休息。

  大年初一是最隆重、忌讳最多的节日,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带脏字的话;二不能打烂碗、碟、杯之类的物件。三十可以说打发,越打越发,初一打烂就不行,兆头不好;三是见长辈就要拜年作揖。第一家必去大伯家拜年,然后他带着我们去娭娭坟上拜年。后面相继去舅舅家、叔叔家、二伯家拜年。初一吃的鱼必是一条整鱼,不过只能吃鱼的中间部分,鱼头鱼尾不能动,叫做有吃有余。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接春客、呷春酒。我父亲他们五姊妹,妈妈他们七姊妹,都住的不远,各家各户相互请客、作客,哪一日哪一餐在谁家吃,大人们商量排定,一般要吃到正月初七、八,甚至更迟,才能吃完,每家每户请春客的那餐,都是各尽所能、尽量丰盛,虽然无非都是肉、鱼、鸡、粉、菌子、海带、除糕、蔬菜等。席面基本上是蛏干席,出菜顺序是蛏干(除糕)、银鱼(红薯粉)、海带、汤、鸡肉、肚扣、肝肚、膀子、鱼、小菜。困难时期,肉下面是打底菜,猪肉只做个罩面,后来生活好些了,底和面就成了2个碗,扎扎实实的。据说比蛏干席好的叫海鲜席,第一碗叫七层楼,真的有珍贵的海鲜,不过我没吃过。上菜有顺序,移菜有讲究,第一碗菜始终不能撤,每道新上的菜要放到该桌最尊贵的客人面前。座次有大小、有尊卑,要清(排)座位的。清座位还挺有讲究,不是三五句话能够说得清。酒就是谷酒或七五冲,条件好些的席上才有瓶子酒。请春客时各家大大小小都去,多的一家开六七桌,少的也要开三四桌。聚的是真亲情,吃的是穷讲究。

  那时候流行一句说法: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拜年拜到初七八,荡了坛子荡了塔。前一句意思是说拜年的顺序,初一是儿孙给父母、袓父母拜年,初二是女儿女婿带上全家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初四到地方上各家去拜年。后一句的意思是说,那时生活不好,物资不丰富,也买不起、留不住,到了初七八里,家里的各种过年物资基本上就吃完了,没有了。

  正月间,农村的娱乐活动在破“四旧”、文革中,基本上完全取缔了。小孩子的活动主要是踢房子、踢毽子、打纸包、踩高脚屐、滚铁环、玩扑克等。文革后期,一些传统节目,逐步得到恢复,正月间有赞土地、送财神、打地花鼓,后来又恢复了龙灯、狮子、花鼓戏曲等。不记得是哪一年,我们大队第一次恢复耍龙灯,其实不是以大队为单位,而是以庙王土地划范围,我们那里是以南岳、白马七胜两个庙王范围组织耍龙灯,相当于我们竹溪村全部、新联村、枝子村一部分,大家调钱调物出力,打旗子、舞狮头、耍龙灯、大锣大鼓,小开台,吹唢呐、拉二胡,顺带一班地花鼓,沿门沿户拜年,热热闹闹,玩个几天几晚。到了盖新房的户子,唱上一段“三星(三新)”送祝福。到了新婚家庭唱上一段“送子”,祝贺新婚幸福、早生贵子。到年老长辈的家庭来一段“五女拜寿”。节目针对不同家庭,小有调整,给主人送上吉祥和祝愿。我们跟着浩浩荡荡的大队伍(前面香烛、狮头引路,后面有好多旗手旗子,一条游龙,一条舞龙,一只狮子,唱戏的、敲锣打鼓的、看的、跟的、至少上百号人)。东家进,西家出,看得开心、尽兴,玩的不亦乐乎。耍龙灯大概从正月十二三耍起,到正月十四、十五耍完,每家每户穿一遍。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最讲究灯火通明,母亲最节俭,最舍不得煤油,也要把镜灯、美孚灯调得亮亮的,把镜子擦得透亮的。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那时的元宵是自家手工品,就是简单的糯米加粘米做的坨坨,有时候也在坨坨里夹点油渣或坛子菜。吃了元宵,过年正式结束,一年的忙碌奔波又重新开始。

  作者简介

  孙春华,微信名钓客,60年代出生,政府部门工作。闲暇时间,爱好旅游,喜欢户外,用摄影记录生活。学习诗词写作,偶尔也写写散文。作品偶见于各类媒体。


【作者:孙春华】 【编辑:易隽】
关键词:过年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