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饭

相链区块链

      朱净波

  不知不觉间人生已知天命。可能是这些年经历的单位较多,认得的朋友自然也就多了,加之平生为人还不算讨厌,职场虽混得平凡,但春节以来,每日总能接到朋友们吃春饭通知。而且还不是微信群发或单发,都是很用心的电话邀请,也算是当下接春饭的最高规格了。可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又忙于工作,故很难抽出时间赴宴。于是经常跟大家道歉:“当下实在没空,不急不急。俗话讲得好:六月间,年中间!什么时候事都一样,到时一定陪你喝一杯!”

  我是“七零后”,孩提时代已进入改革开放几个年头了,但物质毕竟依然相对匮乏,于是从正月初一起,就约好小伙伴一大早出去拜年,为的是抓紧时间多囤点糖果瓜子之类的,以便开学后还有零食可吃。“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了坛子净了塔。”到了初七初八那个时候,再去人家拜年就只能空手而归了。毕竟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怪不得主家。于是乎就特别渴望有亲戚接父母吃春饭。那时亲戚多,走得也频繁,各亲戚家轮流接春饭,初七前肯定吃不完,往往整个正月都有吃,也一定有孩子们喜欢的零食。但是每家孩子都远不止一个,父母不一定会带你去,这个还是不保险。所幸我没这个顾虑,我是我们家“老满”,加之小时嘴又甜,不似如今这般又倔强又木讷,大家都喜欢我。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人们大约将一年的好食物都留到了春节。就算平时再节俭的人家,请人吃春饭,无不是大鱼大肉,那时没有浪费粮食的说法,更多的也是没有这种资本,但接春饭,要是还剩很多菜没吃完,方显得主人家客气,若是来个“光盘行动”吃个精光,主人家倒是有几分尴尬。除了亲戚,要好的朋友之间也接春饭,那关系绝对不一般。饭席上,女人和孩子们早早散去,留下哥几个诉说生活的苦与乐,人生的得与失,一杯酒、一生情、醉了也不算出丑。

  而今我已到了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当年接春饭的年纪,接春饭与被接,依然是在长沙正月里最具年味的事情。久居城里,朋友隔三岔五相邀,再忙也总能抽空聚到一起。不必拘泥于正月一聚,春饭竟漏了十之五六。唯有乡间亲戚或朋友相邀,则一定跟夫人汇好报、请好假,必定前往。酒水菜品也许不如城里朋友高档,但那都是原生态的食材,加上主人自己精心烹调,还有那种浓浓的亲情与乡情加持,就别提有多韵味了,还经常有不常回老家多年不见的发小。大家都是“翘屁股”一起长大的儿时玩伴,自己都记不清楚的事他们都记得,几杯酒后,该说的话都说光了,自然而然说起当年一起长大的故事,多是一些忘不了的趣事,更多的是谁又出丑的糗事。哪怕是这期间在外成名的企业家,或是所谓位高权重的领导,照说不误,大家笑得前俯后仰,真可谓笑中有泪、泪中有情,这时候大家已真正放下身份,没有谁尊谁卑一说。有好事者往往会向那些“成功人士”开炮:“呷不完的好烟好酒,拿出来搞点。”这时候主家也不觉得没面子,被“开炮”者更不会恼,仿佛早有准备一样,从汽车尾厢笑盈盈拿出自己最好的烟酒。女主人见这情况,马上去厨房重炒几个好菜。于是乎新一轮又开始了。

  而今我的老家马龙口不再是穷乡僻壤,已属街道管辖,滴滴和代驾有的是。但不能喊,那是对主家不尊重,他会生气,因为他有办法。好在乡间亲戚朋友多,主家几个电话操作下来,便来了一群小伙子,开着我们车将大家一一安全送到各自家中。至于他们自己如何回去并不知道,一问,小伙子只说叔你莫管。

  可能有人统一来接他们,又或者是自己打的回去罢。于是乎一夜好梦,都是家乡过年的故事。

【作者:朱净波】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家乡的春饭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