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畔采香草

相链区块链

       见海

  吴震先生随笔新著《采草集》甫一问世,我便在朋友圈三次推介。感我欢呼之诚,先生第一时间惠赐签名本。月余以来,这册散发着草木芬芳的人生之书伴我度过许多会心时光。

  在我的阅读视野中,吴震先生是立身见道、堪为典范的读书人,却非一般意义的实力派作家。笃信并喜爱其作品,一是得益于“浏阳河畔读石斋”公众号的长期滋养,服膺其返本开新、与古为新的文化品位;更因多年神交,其散淡拙诚、温润刚强的人格形象日渐清晰。读其文,知其人,常有金声玉振之感,常生吾谁与归之叹。

  浏阳河畔的芬芳:故土与人杰

  吴震先生采得的“美人香草”,勾勒出“浏阳道上芬芳悱恻”的精神图景。古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今可化用为“浏阳道上芳菲悱恻”——既指浏阳山水葱茏,更喻其千载激荡的人文景观。

  吴先生先为土生浏阳人,后任职浏阳,平生功业在兹,念兹在兹,笔下摇曳的多是浏阳人物、浏阳故事,及其彰显的底蕴风骨。欧阳玄、谭嗣同、罗章龙等先贤思想行止书中随处可见。作者更苦心孤诣记录一批当代浏阳人物(含心系浏阳的新浏阳人):如贡献卓著的老书记欧代明,深受爱戴的基层书记刘良洪,教育家、浏阳一中“永远的校长”胡国运,十余年编撰谭嗣同年谱的青年学者张维欣,淡泊名利的罗章龙研究专家邓伍文,扎根乡村教育的孙小青校长,斥资千万拍得先贤墨宝的晴溪集团熊智董事长,重情重义的浏阳媒体老同事等。值得玩味的是,吴先生虽倾注至诚书写人物,下笔却极克制,时而点到为止,时而刻意遮掩,时而草蛇灰线,“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思想随笔非人物通讯,观点材料须服务主旨,人物褒贬不当易陷纠葛。这种古典文史与当代情状并置,时挟风雷时含深情的笔致,构成精妙互文,留予读者广阔回味空间,恰似九曲浏阳河,足够迂回,又足够坦荡。

  刺破迷雾的香草:批判与自省

  吴震先生《读石斋随笔》最见风骨性情也最难驾驭,是对当下一些领域的批判性反思。《采草集》中,作者以过来人身份,当起《皇帝的新装》里敢说真话的孩童,审视周遭不忘自检,批判顽疾不惜自省。相较于诸多高屋建瓴却置身事外的随笔,吴先生“把自己摆进去、把心掏出来”的文章更显真诚可信,其过往宦海仕途中看似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尤显珍贵——往小是对常情常理常识的重申,往大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基本政治操守的坚守。全书读毕,我将《不懂经济工作》《穿破语言的套子》《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的亲生崽》《道在屎溺中》《秀才如何变成“狗”》等文重读一遍。不夸张地说,有的读来忍俊不禁,有的读得汗流浃背,有的读罢内心沉重。初荐此书于朋友圈时,我曾留言:“读其文如嚼橄榄,越嚼越有回味。其主题一言蔽之:当代士大夫是怎样炼成的。”当然,若此书能刺激日渐麻木的神经,助人恢复正常的价值与情感判断,进而以更大智慧勇气投入工作,亦是吴震先生独家配制“美人香草”的独特疗效。

  《采草集》/吴震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5年4月

【作者: 见海】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浏阳河畔采香草
>>我要举报
0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