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江畔到爪哇海:长沙窑和黑石号见证海上思路繁荣

  新华社长沙5月16日电(记者 刘良恒)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见证过海上丝路昔日繁荣的一艘在东南亚海域发现的“黑石号”阿拉伯沉船,以及它装载的5万多件唐代瓷器的来源地长沙窑引发关注。

  从长沙市区出发,沿着湘江东岸北上,车行20多公里就到了唐至五代时期盛极一时的长沙窑所在地书堂山街道彩陶源村,当地人又习惯将长沙窑称作长沙铜官窑。

  铜官窑遗址于1956年首次发现,目前共发现龙窑遗址76处、采泥矿遗址24处及码头区、货藏区、墓葬区等文物遗存面积约0.68平方千米。这座历史丰碑的古窑遗址,历经千年风雨,仍完整地保留在湘江之畔。

  地处中国中部内陆腹地的长沙窑之所以再次声名鹊起,源于1998年德国一家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附近的爪哇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因靠近一块黑色大礁岩,这艘古老沉船被命名为“巴图西塔姆号”,中文译为“黑石号”。

  “这艘阿拉伯商船上发现了6万多件中国瓷器,其中5万多件被证实来自长沙窑。”在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国告诉记者,“黑石号”出土的文物为人们提供了欧洲中世纪时,中国海上贸易的主要商品、客户群体、商品特色、主要集散地等重要历史信息。

  由于船上出水的长沙窑瓷碗中有唐代宝历二年的年号,沉船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文史专家认为,“黑石号”是“海上陶瓷之路”的直接证据,证明早在唐代时中国和阿拉伯地区已经存在直接的海上陶瓷贸易。

  长期从事长沙窑文化研究的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李建毛告诉记者,从出土文物看,长沙窑虽然地处内陆,但造型和装饰极富特色,尤其将不少异域文化元素融入陶瓷设计中,因此颇受海外市场欢迎。

  记者了解到,1988年1月,长沙铜官窑遗址被中国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建成的谭家坡遗迹馆保存有唐代龙窑,窑顶已经坍塌,青砖砌成的窑壁还有最高约1.4米的残存。

  在展馆内,3D影像播放这座唐代龙窑从取泥、拉坯、上釉到烧造的生产过程。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副主任何莉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致力于深度挖掘长沙铜官窑文物和自然资源,不断强化保护和传承铜官窑历史文化,还以铜官窑为背景,创作大型舞剧《君生我未生》,再现海上丝路的光辉岁月。

  从铜官窑遗迹出发,沿湘江再北行三四公里,就到了铜官老街。街上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街面铺麻石,各种老字号商铺和手工作坊多达百余家。据当地人介绍,铜官老街在唐代基本形成,千百年来,窑火起灭之间,铜官老街随着它的支柱产业陶瓷兴衰交替。近年来长沙市大力打造湘江古镇群落,这条老街得以依靠文旅产业再次复兴。

【作者:刘良恒】 【编辑:张萌】
关键词:长沙窑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