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 | 自主知识产权助力湘企闪亮国际市场

  长沙晚报记者 詹春华 通讯员 周闯  

  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举世瞩目。“一带一路”上,闪耀着中国诸多科技企业的雄心壮志,它们借助自主知识产权“走出去”,成为一张张新的“中国名片”。记者注意到,其中有两家湖南企业的表现非常抢眼,那就是最近播出的中国首部知识产权专题纪录片《国之利器》的“主角”——中联重科、中国中车。近日,长沙晚报记者对中联重科、中国中车背后的“自主知识产权故事”进行了独家揭秘和解读。

  湘企故事一: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机械设备更像人类组织

  【纪录片镜头】今年3月18日,一家湖南企业的产品展示活动牵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在吊装施工中,3200吨履带吊在直径44米、重476吨的穹顶时,基于上百个嵌入式传感器马上感知到压力、载荷、速度等状态,吊车迅速自动调整作业参数,吊装精度小于2毫米,实现了吊装的“稳”和“准”;又如该企业混凝土泵车,拥有31个嵌入式传感器,可对电控、泵送等5大系统实现 61 项三级开机自检及施工过程故障诊断,实时监控设备的健康状况,就好像设备拥有了会思考的“大脑”。这些,是中联重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产品。

  作为湖南本土工程机械领域的代表,中联重科代表着中国工程机械的智造水平。在该公司以“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为产品核心升级战略下,未来中联重科的机械设备将更像一个人类的协作组织,单个设备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诊断、调整、适应,如果发现自己干不了,还可以根据“模块化”,组合其他工程机械,协同完成更加复杂的工作。中联重科研究院院长助理任会礼博士说:“它有很多的传感器,能够感知外部的环境变化,数据会汇到我们的控制器里,分析出来,可以判定下一步该做什么、该调整什么。”

  【权威解读】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肖祥清:中联重科强大的产品竞争实力,来自于其强大的知识产权创造实力和全球布局实力,“走出去”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需要知识产权的运营。截至2015年底,中联重科累计申请专利8377件。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拥有了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中联重科未来的创新和发展之路会走得更加沉着自信。

  湘企故事二:动车“中国芯”,生产净化等级是手术室的100倍

  【纪录片镜头】湖南省株洲市,在中国中车的制造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动车动力系统模块的底层组装和底层布线。这样的一组模块,每节动车需要五组。这个模块,被看作是动车的心脏,也有人把它称为“机车之核”,直接影响着高铁列车能否瞬间起跑、舒适飞驰和稳定停车。

  中车8英寸IGBT芯片的生产车间,全世界仅有两条。IGBT芯片线净化等级是标准手术室的100倍,这里是地球上最不欢迎细菌的区域之一。湖南享誉世界的“机车之核”就是在这里被生产出来的。

  一块IGBT模块内共有36块指甲大小的芯片,每块芯片并联摆放5万个被称作为“元胞”的电子单元。这些“元胞”相当于IGBT的“细胞”,它们能够在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实现电流的快速转化。而要在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均匀加工处理5万个“元胞”,人类需要借助机器。

  过去,这种芯片中国必须全部依赖进口。每年,光中国轨道交通牵引市场对3300伏等级的IGBT模块需求量就达到10万~20万只。交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能力则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端制造的综合实力。

  把收购的技术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进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中车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之后,找到了技术自主的路径。2009年,中车株洲所在国内建成第一条工艺能力完整的IGBT模块封装线,“中国芯”让中国的轨道交通发展迎来了破茧成蝶的契机。中国中车株洲所电气技术与材料工程研究院知识产权部部长刘群欣表示:“中车知识产权的方针是激励原创、科学管理,成就技术引领型国际化企业。”

  【权威解读】肖祥清: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发挥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不断激励创新、保障创新。现在中车正在构建包括IGBT 在内的轨道交通方面的专利申请,保护和运营智造发展体系。创新驱动发展,知识产权驱动创新,知识产权在不断被创造的同时,也在被不断转化为有益的生产力。也就是说,中国正经历从制造向智造、从劳动到创造的转变。

  专家声音

  知识产权已成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

  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何炼红:当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由资源驱动让位于创新驱动,知识产权已成为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它决定一个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和地位,同时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作者:詹春华 通讯员 周闯  】 【编辑:曾茜】
关键词:中联重科 一带一路 中国中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