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长沙④ 长沙港口之变:从十里长港到通江达海
图/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石祯专 邹麟 黄启晴
文/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鑫矾 通讯员 洪琳
4月15日下午,长沙新港三期工程滚装码头,众泰汽车的100辆成品汽车从码头缓缓开上滚装船舶,经湘江进入长江,并从上海出海运往非洲。下个月,长沙新港三期工程滚装码头将正式通航,届时将彻底结束湘江不能运输商品汽车的历史,预计可为长沙及周边汽车企业节约20%的物流成本。
千年湘江,奔流不息,滋养着长沙城。而港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港口兴,则城市兴、经济兴。七十年来,长沙港从老港到新港,从手扛肩挑到机械化作业,如今的长沙新港正在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长沙和湖南谱写出开放发展的新篇章。
历史辉煌
十里长港熙攘繁华
自古以来,长沙米市在全国就享有盛誉。现代交通工具兴起前,长沙交通主要依靠水路,人们出行、货物流通大多依托船只。
新中国成立后,城与水的关系仍密不可分。上世纪70年代,长沙湘江沿岸一共有28处码头,维系着长沙市民的经济生活。比如大西门码头(今橘子洲大桥东),市民在此可乘轮渡过河前往溁湾镇;西湖桥码头(今杜甫江阁)是货运码头,粮、油、蔬菜、棉麻等物资都在此进出,港口作业也逐渐从手扛肩挑逐渐过渡到部分机械化作业。
改革开放初期,航运事业独领风骚,十里长港的熙攘繁华,见证着长沙港的辉煌。
1978年开建,1983年建成的直立岸壁式码头,岸线长达270米,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是长沙最大的港口。1992年,长沙港务局与湖南省远洋运输公司合作,开始集装箱的运输。
不过,公路、铁路的快速发展给航运带来巨大冲击。而随着城市建设加速,位于城市中心的长沙港受场地、设备等原因的制约,面临着整体搬迁。
2000年5月,原位于橘子洲大桥东桥北匝道旁的长沙港务局办公大楼如期定向爆破。今年65岁的老水运人胡富君回忆道,“随着一声巨响,20余艘轮船在湘江一齐鸣笛示意,朝着霞凝新港方向驶去。”
涅槃重生
抓住机遇扬帆起航
沿湘江北上,位于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的长沙新港集装箱码头上,龙门吊在货场轨道上来回移动,将集装箱精准地装上大卡车,一派繁忙。
“过去这里‘鸟都不落’,现在变得好繁忙热闹了!” 居住在霞凝港附近、今年97岁的原长沙港务局退休干部龙寿鹏见证了长沙港的变化。他说,每天看见满载各类货物的集装箱货车穿梭不停,从港口装船“飞”向全球,作为老港口人打心眼里高兴。
2001年,长沙新港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短短两年时间,曾经农田山野的霞凝,就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崭新港口。2004年,合资组建长沙集星集装箱有限公司,是湖南省第一个港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2006年,长沙新港二期工程竣工投产。2009年,长沙新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长沙新港迎来了扬帆起航的历史机遇。
2014年,长沙新港投入建成全省首台六列宽超长臂双梁门吊,5000吨级货轮的装卸效率提高了4倍,结束了大型船舶装卸需要反复掉头的历史。据统计,2018年港口共完成吞吐量807万吨,与2017年同比增长17%,营业收入连续2年突破亿元大关。
展望未来
港区联动提供更强动力
作为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长沙新港三期工程的投产将进一步提升长沙通江达海的能力,并让长沙新港的作用从目的港向目的港兼中转港转变,辐射贵州、云南等地区。
“今年,长沙新港三期工程南片区3个泊位及堆场将全面建成投产,年内将启动铁路专用线及配套仓库建设,计划明年建成,真正实现‘水铁’无缝对接。”湖南长沙新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忠良说,今后长沙新港发展的三大方向将是集装箱、汽车滚装和钢材,港口建设也将继续发力,功能将逐步完备。
预计到2020年,三期工程将全面建成投产,长沙新港年吞吐量将达到1200万吨,铁路专线可进港,“水铁公”多式联运将进一步升级,将成为集进出口集装箱、大宗件杂货、滚装、散货装卸运输于一体、“水铁”无缝对接的现代化港口。
“我们正与开福区政府一起进行‘港区一体化’的探讨并开展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城北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作用。”唐忠良说,“港区一体化”将消弭港与区的空间距离,实现制度、产业、信息、交通一体化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河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多港联动,为长沙建设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提供更强动力。
老照片/游振鑫 邹曙明 钟友援 摄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