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山区路,脱贫“加速道” ——湖南大力发展交通助力脱贫攻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奉永成 见习记者 刘奕楠

  盛夏时节,邵东县灵官殿镇大石头村村民罗保成正在山头的油茶基地劳作,挥汗如雨。站在山头往下看,一条水泥公路像飘带一样延伸到远方。

  大石头村以前只有一条机耕路,客商不愿来,产品出不去。如今,公路为村民打开山门,成了接通外销内运的致富“捷径”。

  要想富,先修路。“十三五”以来,湖南大力发展交通助力脱贫攻坚。全省贫困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62公里。

  截至6月底,“十三五”期间,湖南完成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649公里,完成重要县乡道1652公里,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17376公里;全省贫困地区累计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82公里,确保贫困县25户/100人以上自然村100%通水泥(沥青)路。

  一条条道路相继完工、一道道关卡先后打通,为贫困地区打开了致富大门,贫困群众阔步迈上小康路。

  县县通高速,组组通公路

  ——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

  7月19日,记者驾车前往位于八公山的凤凰县山江镇凉灯村,一路惊心动魄。汽车行驶在八公山腹地,沿着一条蜿蜒陡峭的盘山公路向上而行,左边是悬崖深谷,右边是挂在头顶的绝壁。

  “凉灯”在苗语中意为“老鹰落脚的地方”,足见其地处偏远,地势险恶。村里大多数年长的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八公山。

  当地政府在凉灯村开展“脱贫致富”民意调查,村民意见高度统一,修路排在第一位。2017年,经过破石开山,凉灯村连接外面世界的公路完工。直到这时,凉灯村才真正实现了与外界的连通。

  路通了,脱贫致富就有办法。以前,凉灯村是“产业空心村”,现在客商来到村里建起了竹笋加工厂和黄酒加工厂,发展种植基地3000多亩。全村脱贫出列。

  湖南精准施策,为贫困地区补齐交通运输短板,打通外联内运的通道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走上“快速路”。

  2017年9月15日,永吉高速古丈至吉首段建成通车,结束了古丈县不通高速的历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因此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交通运输要运转通畅,高速公路这条“大动脉”至关重要。“十三五”以来,贫困地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962公里。今年底,安慈高速公路石门至慈利段将建成通车。届时,石门县将在半小时内通高速,全省将实现“县县通高速”。

  7月20日,记者驱车行驶在吉首市社塘坡乡十八湾村的盘山路上。路连着天,天挨着地,别有一番景致。十八湾村曾经还有个名字叫“天星寨”,喻其山之高,离天之近,手可摘星。以前,村里人上下山只能走羊肠小道,最险的一个路段要攀七八十米高的云梯。“大湾十八处”“小湾九十九”,十八湾村因此而得名。

  坡高岭陡,交通不便,山货出不去,农用物资进不来,贫穷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来。通村公路修通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十八湾村迅速摆脱了贫困。

  翻开湖南省交通地图,一条条农村公路,像一条条毛细血管,四通八达,循环通畅。实施组组通公路,湖南提前五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畅。

  路路通畅,产业兴旺

  ——产业项目引进来扶贫产品出深山

  夏日傍晚,慈利县杨柳铺乡腊树村村民们饭后三三两两地来到通村公路边散步聊天,谈笑风生。

  腊树村是省交通运输厅的定点帮扶村。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前后投入资金2199万元,改善村内交通出行、安全饮水等。

  路通了,村民们发展产业有了底气。腊树村的黄牛、蜜蜂、土鸡、山羊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省。现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达1.3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预计今年有望突破35万元。

  道路通畅,产业兴旺。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交通闭塞是贫困地区的“通病”。对症下药,湖南大力推动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力争乡村特色旅游主要景点、特色产业重点园区覆盖率达100%。全省县乡道断头路、边界路改造率达到100%,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交通保障。

  醴陵市板杉镇擂鼓桥村是醴陵市最大的油茶种植基地。几年前,由于公路不通畅,客商“进不去”,产品“出不来”,绿水青山没能变成“金山银山”。

  去年6月,擂鼓桥村村民心心念念的通组公路全线完工,这条4.754公里的通组路,解决了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瓶径,也引发了“蝴蝶效应”。如今,收货的卡车可以直接开到山头,全村油茶产业越做越大,以资金、土地等方式入股的村民达4000多人,其中包含了305户10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跟擂鼓桥村一样,全省所有贫困村被一条条通村通组公路连成了“线”。不仅将扶贫产品运出了深山,也将外面的游客吸引了进来。

  7月23日,凤凰县千云(凤凰县千工坪至云场坪)公路正式开通,位于公路沿线的乡村迎来了发展机会,竹山村便是其中之一。竹山村因地处偏远被大山深锁,被库水阻隔,交通十分不便。脱贫攻坚以来,竹山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举成为旅游“网红村”。

  “但交通不便仍是众多游客游玩后留言最多的话题。” 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刘建军说,千云公路通车,将大大促进竹山村的旅游发展。

  山村小而美,山外“大世界”

  ——生活因路而便,民心因路而聚

  从龙山县城出发驾车前往龙山县大安乡翻身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中,车窗两边翠绿环伺,美得令人心醉。

  翻身村地处武陵山脉深处,四面群山环绕。村民李红云告诉记者,以前,连接村里的只有一条山路,村民到县城要半天左右时间,出山进城十分不便。村里曾有村民患病,送县城看病的路上省时太久,被耽误了。如今,公路直通村里,村民出行、看病、读书都方便多了。翻身村也一举脱贫翻身。

  “以前,我上学每天都要爷爷送,因为路不好走,担心我摔跤;现在,路修好了,我每天上学都是自己去。”7月11日,津市市白衣镇金林完小学生齐勇走在回家的水泥路上,一边蹦跳,一边告诉记者。

  山村小而美,山外“大世界”。如今的三湘大地,一条条宽敞平坦的公路星罗棋布,连通各个乡村,老百姓的生活因路而变,越来越好,获得感大大增强。

  “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到哪去都不方便,现在都铺上了青石板,再也不怕下雨天了。”5月中旬,记者在花垣县十八洞村采访时,村民吴满金笑着说。四通八达的道路为贫困群众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吴满金跟丈夫一起发展蜜蜂养殖产业,去年,光养蜂这一项年收入达50余万元。

  花垣县按照客运(公交)枢纽站“一县一站”、乡镇运输服务站“一镇一站”、客运(公交)首末站“一线一站”、招呼站“一村一站”的配备标准予以建设,有效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出行贵和出行安全问题。

  公路拉近了城乡距离,路修好了,还要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题。“村村通客车”被提上议事日程,正在大力推进。

  “过去进城,每天只有两趟中巴,一等就是半天,现在公交车每天进村20趟。”7月25日,长沙县北山镇常乐村村民李今早一大早就乐滋滋地搭上了进城的公交车。2015年,长沙县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交。

  2019年1月21日,汨罗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班线试运营。至此,全市181个行政村和社区均可一站式到达城区。各线路每天发班4趟次至20趟次,并执行2、4、6的阶梯票价,实现公交化经营。如今的汨罗,做到了100%公车公营、100%公交车、100%镇村全覆盖。

  通村、通路、通民心。目前,我省拥有农村客运站15649个,乡镇通客班车率100%,建制村通客班车率99.88%。

  奔小康,路先畅。湖南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优质的运输保障水平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无数已脱了贫的群众,正信心满满地阔步走在小康路上。

【作者:记者 奉永成 见习记者 刘奕楠】 【编辑:易隽】
关键词:小康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