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知识考试题(第十二卷)

  一、单选题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是( )。

  A.农村     B.城市    C.沿海地区

  2.“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这首歌谣赞扬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国有企业改革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产生的一个人们未曾预料到的收获就是( )。

  A.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乡镇企业的崛起

  C.农村改革促进了城市改革

  4. 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实行了责、权、利的紧密结合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可以包产到户”

  C.最早在安徽省推开,以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为最早

  5.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④③②①

  6. 有一首歌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歌中的两个“春天”分别喻指(  )。

  A.“三步走”战略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建立经济特区和邓小平南方谈话

  C.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1979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作了( )的讲话,为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和根本方向。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8.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即到20世纪末实现( )人均1000美元。

  A.国民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总值

  9.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10. 1980年8月,邓小平的( )一文发表,实际上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

  A. 《设顾问委员会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过渡办法》

  B.《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由( )主持起草的。

  A.邓小平、胡耀邦 B.胡耀邦、叶剑英 C. 华国锋、邓小平

  1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同志作了科学、客观的评价。下列不符合该决议内容的表述是( )。

  A.对“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但也不能把所有错误归咎于毛泽东同志个人

  B.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

  C.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实践的结晶

  13.( )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把握的基本战略问题。

  A.时代主题  B.姓“资”姓“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4. 作出《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定》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15.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香港回归祖国后( )。

  ①设立特别行政区  ②社会经济制度50年不变

  ③生活方式不变   ④英国继续参与对香港的管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16. 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 )提出的。

  A.中共十一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17. 我国历史上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爱国统一战线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8.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在理论上对市场经济的性质、我国要不要实行市场经济等问题出现了很多争论,争论的焦点是( )。

  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还是搞私有制

  B.搞计划经济还是搞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搞市场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

  19.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依据是由于我国( )。

  A.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成熟

  C.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

  20.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 )。

  A.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发展,即生产力标准

  B.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 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 )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3.(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24. 2006年11月,中共湖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提出了( )的发展战略。

  A.“一化三改”        B.“一化三基”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三高四新”

  25. 2017年10月,( )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

  A .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九大

  C.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

  二、判断题

  1. 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了使农民实现“富起来”,最先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2.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胜利地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

  3.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5个沿海港口城市。( )

  4. 1982 年到 1984 年,中央连续发出 3 个“一号文件”,不断推出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措施。( )

  5.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 )

  6.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

  7. 1986年3月,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等上书中共中央,提出发展高科技的建议,由此开启了著名的“星火计划”。( )

  8.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落后。( )

  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提出来的。( )

  10.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

  11.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就是改革开放。( )

  12. 正式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党的基本路线是在中共十三大上。( )

  13. 中共十四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

  14. 中共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

  15. 为了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建功立业,从2000 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2001 年颁发的“ 2000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是数学大师吴文俊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1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17.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

  18.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

  1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的是全面从严治党。( )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结束。( )

  21. 中共十八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

  22.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23.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变。( )

  24.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

  25. 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


  中国共产党历史知识考试题(第十二卷)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AABBA

  6—10:BCCAC

  11—15:ACACB

  16—20:BBCAA

  21—25:CBCBB

  二、判断题:

  1—5:×√×√√

  6—10:√××√√

  11—15:√√××√

  16—20:××√××

  21—25:×√×√√

【作者:】 【编辑:饶丽】
关键词:党史学习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