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 中国共产党最早省级支部的办公地

  中共湘区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成立于湖南的一个重要地方组织,是当时湖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指挥部。旧址位于长沙清水塘,也就是今天的长沙市博物馆内,附近分布有大小两口池塘,旧时大塘水清,小塘水浊,所以这里就叫清水塘。旧址为一幢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的小平房,是一座具有典型南方风格的民居建筑。内墙用木质板材所隔,门窗采用镂空的装饰手法,用青砖加固外墙,圈绕院落,绿树环绕,幽雅别致。

  (只要走进清水塘22号,仿佛穿过时光,走进了一段热血又温馨的历史。)

  1921年6月,毛泽东、何叔衡作为湖南早期共产党组织的代表,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大召开几个月后,陈独秀以中央局书记名义签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发展党员、建立地方组织是这次通告的首要要求。毛泽东、何叔衡从上海回湘后,把积极、慎重地发展党组织,筹建中共湖南支部放在首位。他们从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开始,就采取三步走的方式发展新党员。第一步组织进步团体,第二步把进步团体中的先进分子发展为社会主义共青团员,第三步再从优秀团员中吸收部分成熟的同志入党。依据《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超过10人者,应设立支部委员会,设书记、组织、宣传各一人。到10月,长沙党的早期组织已达10人,建立中共湖南支部的条件已经成熟。

  (1921年11月中共中央局关于成立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的文稿。)

  1921年10月10日,一个秋凉的日子,在长沙城外的协操坪旁边的公共墓地里,毛泽东、何叔衡、彭平之、易礼容、陈子博等在这里讨论组织湖南共产党支部的问题。就这样,“湖南省的共产党组织就正式成立了”。这天正值“中华民国十年十月十日”,于是毛泽东等人常称这一天为“三十节”,以此作为中共湖南支部成立纪念日。在成立会上,毛泽东被选为书记,委员有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刘少奇、郭亮等,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省级支部

(堂屋右边第一间房子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卧室兼办公室。)

  湖南支部初创时,毛泽东住在湖南自修大学内,这是一个人来人往的公开活动场所,对秘密工作很不便。这时,毛泽东与杨开慧、易礼容与许文煊都已经结婚,需要一个住处。通过易礼容的岳父介绍,毛泽东以湖南第一师范附小教职员的身份,租了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的一套小平房,也就是现在的旧址处,一家住左边,一家住右边。房租合同7年,每月租金7.2元。这里离长沙市区不足1公里,房子后面有小山,树木葱绿,前面是一片很大的菜地,还有两口相连的池塘,宁静、安全,是从事秘密工作的好地方。中共湖南支部常来这里开会,许多来自三湘大地的革命工作者曾在这里汇报工作,接受党的任务,李立三、刘少奇也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中共湘区委员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通过创办刊物,开办青年图书馆,扩大文化书社营业等形式,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反帝爱国运动、平民教育运动和农民运动。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4月,中共湘区委员会先后组织了粤汉铁路、安源路矿、长沙泥木、水口山铅锌矿等十几次工人大罢工斗争,掀起了湘区工人斗争高潮。1923年春,中共湘区委员会派工人党员到衡山县岳北开展农民运动,到1923年,湘区有7个县和地方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有15个县和地方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湖南成为当时全国革命运动发展最迅速的省区之一。1923年4月间,毛泽东奉命调离湖南,前往上海党中央工作,李维汉接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区委机关亦移往他处。

  1951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得到修缮,周围环境和室内陈设恢复了当年的原貌,现有纪念馆,纪念馆内展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的主要革命事迹及其领导下的工农革命运动的文物资料。

(毛泽东雕像广场)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是长沙市经历“文夕大火”唯一幸存的关于中共革命历史建筑物。

  2003年12月26日,为纪念毛泽东诞生110周年,将“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重新冠名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9月被命名为湖南省国防教育基地。


【作者:】 【编辑:谭伟】
关键词: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