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十年耕耘,浏阳乡村振兴冲刺“全国示范”

相链区块链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喜迎二十大的热烈氛围里,传来一则喜讯——

10月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公示公告》,拟将浏阳市等100个申报单位纳入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其中,湖南4地上榜,浏阳是长沙市唯一入选单位。

浏阳此次上榜,既寄托着上级的殷切期望,也是浏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耕耘结下的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步履铿锵,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十年来,浏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15728户4926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3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5301元提升至2021年的40758元。

十年来,浏阳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乡村产业体系。“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等安全有保障,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综合油料大县。

十年来,浏阳美美与共,全域创建美丽乡村。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推动一域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续美、生态美向发展美转变……

十年耕耘不寻常,汗水为墨写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浏阳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农民收入提档、基础设施提质、人居环境提标、数字农业提效、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提优等六大行动,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乘势而上创建乡村振兴“全国示范”。

脱贫攻坚换新颜

打造“个十百千”产业扶贫工程

守牢不返贫底线

“制作骨架、安装伞面、检查包顶,每一个步骤都要细心,慢慢来。”10月9日,秋日渐寒,达浒镇椒花新村达兴工艺品厂内一派繁忙,二十名工人正忙着制作油纸伞。厂长李忠国不时上前指导,严把产品质量关。

在脱贫攻坚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战役中,今年57岁的李忠国得益于政策扶持和个人奋斗,重拾制作油纸伞的祖传手艺,创新推出儿童绘画白纸伞,不仅自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带领数十户乡邻脱贫致富,2020年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李忠国的达兴工艺品厂内,工人们正忙着制作油纸伞,一派繁忙景象。记者彭红霞

李忠国介绍,如今达浒镇有75户约130人在伞厂工作,今年已经产销绘画白纸伞130多万把,全年产值预计达500万元,“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靠的是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今后我要继续奋斗,带领村民们一起增收。”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方略,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面对经济体量较大、贫困人口总量也大的现状,浏阳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书写了苦干实干、催人奋进的传奇故事,涌现出了无数的先进典型。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浏阳全市15728户4926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3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连续五年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区),连续四年获评全省“携手奔小康”工作先进单位,是湖南省唯一获得两个奖项“大满贯”的县市。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前来张坊镇田溪村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田溪村曾是浏阳市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村,2015年,该村通过众筹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西溪磐石大峡谷风景区,完成了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华丽蜕变。

抓住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两个关键,浏阳持续打造“个十百千”产业扶贫工程(即建设1个产业扶贫服务中心、培育10个长效产业、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基地、树立1000名产业就业脱贫典型)和“15公里就业圈”,有效增强了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打赢脱贫攻坚战,也离不开一大批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浏阳对全市所有有贫困人口的村(社区)派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和队员655名,安排10024名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营造了全市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用实干谱写了脱贫攻坚之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按照党中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浏阳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常态帮扶、示范带动等机制,派驻154个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持续实施“个十百千”产业扶贫工程,推进“15公里就业圈”建设,建立就业帮扶车间(基地)161个,设置公益性岗位1156个,牢牢守住不返贫的底线。

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朱东铁在专题会议和下乡调研时多次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民生实事,全市上下要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稻香鱼肥好“丰”景

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让“汗水农业”变“智慧农业”

金秋时节,田野间稻浪翻滚、蔬果飘香、鱼儿欢跃……十年来,浏阳油茶、蜂蜜、生猪、黑山羊、小水果、优质稻、特色烤烟、有机蔬菜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综合油料大县。

2021年,浏阳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长沙市唯一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市)。2021年7月,浏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了“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战略,其中,实施“乡村振兴全驱动战略”是未来五年的三大战略之一,明确提出了聚力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全域示范的高富美乡村的目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铺就高质高效产业盛景,做强做优农业产业集群?在农业现代化上先行先试的浏阳,始终奋力探索。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浏阳始终把粮食安全摆在“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着力保障生猪、蔬菜等“菜篮子”“肉盘子”供给。

按照粮食生产目标,浏阳今年完成粮食生产面积121.6万亩,粮食总产量力争达到56万吨。

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陈玉兰熟悉多种农机的操作,是全市有名的女农机手和农业带头人,一人便能“掌管”一千多亩农田。记者彭红霞

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陈玉兰熟悉多种农机的操作,是全市有名的女农机手和农业带头人,一人便能“掌管”一千多亩农田。记者彭红霞

“今年我种植了双季稻、中稻、烤烟,一共1300亩。有了农机助力,轻松不少。”今年44岁的陈玉兰是浏阳市思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13年前回到家乡官渡镇创业,成为一名女农机手。她和丈夫组建起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插秧、打药到收割,实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掌管着一千多亩农田,带动周边120余名农户走向机械化增收的道路。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在充满生机的农田里,无人机和收割机齐上阵,科技种田让“汗水农业”走向“智慧农业”。2021年,浏阳相继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和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第一批)。

长沙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拥有农业院士最多的城市。今年以来,浏阳充分发挥这一“智库”优势,推动院士团队与生产基地一道攻克技术难题,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在北盛镇亚洲湖村,500余亩粮食生产“四高”示范片,充分发挥柏连阳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集成推广一批水稻种植先进适用技术;在乌龙渔场,岳麓山水产种业创新中心——乌龙渔场基地暨刘少军院士团队工作室揭牌,为浏阳水产种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在葛家镇,“辣椒院士”邹学校院士团队工作室与“辣椒大王”杨意红合作,围绕鸡肠子辣椒特色产业进行全产业链研发……

科技赋能为浏阳现代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6.5亿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8.93万亩,总产量56.2万吨,蔬菜种植面积66.9万亩,总产量146.9万吨,出栏生猪130.9万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758元。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农业产业“浏字号”品牌不断涌现。成功创建“农品浏香”区域公用品牌,“浏阳黑山羊”“浏阳金桔”“大围山梨”“葛家鸡肠子辣椒”“天岩寨柑桔”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花木、油茶产业入选省、长沙市“一县一特”特色产业,浏阳蒸菜、浏阳茶油、浏阳豆豉等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特色小镇建设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浏阳现有大瑶花炮小镇、文家市红色文旅小镇、柏加花木小镇、社港正骨医药小镇等4个省级特色小镇享誉三湘。

美丽乡村入画来

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促美丽村庄与“美丽经济”齐飞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10月10日,在浏阳今年唯一的标杆型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示范点——古港镇梅田湖村,工人们正在忙着补栽绿植,进行扫尾工作。

“我们通过将紫阳湾、松山、云盘3个屋场连片整体提质,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精品旅游路线,使全村成为一个大景区。”梅田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峰表示。

打造美丽乡村,为的是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美丽经济。2021年,梅田湖研学实践基地共接待研学生近10万人次,入股村民年底分红31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增长至120多万元。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公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梅田湖村成功上榜。

古港镇梅田湖村是浏阳今年唯一的标杆型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示范点,行走其间,满眼绿意,入目皆景。记者彭红霞

早在2016年,浏阳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域美丽乡村创建。2021年,浏阳把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坚持全域推进、重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建成275个美丽宜居村庄,在长沙排名第一。

浏阳坚持“一镇一特、一村一景”,因村制宜、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示范村庄:中和镇苍坊村依托苍坊旅游区打造富家湾屋场,成了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带动半数以上的农户参与红色研学产业;枨冲镇枨冲村还原浏阳河畔的百年渡口,建成老码头美丽屋场,让村民多了休闲娱乐好去处;蕉溪镇早田村打造的金山屋场也实现华丽蝶变,依托金阳大道带来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多家企业入驻……

美丽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据介绍,到2025年,浏阳将累计建成美丽宜居村庄(美丽屋场)1200个以上,实现全域覆盖。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浏阳已启动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5年打造十条精品线路、百个示范村庄、千个幸福屋场、万户美丽庭院,打造美丽宜居村庄“浏阳样板”,让美丽村庄与“美丽经济”齐飞。

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如火如荼,离不开多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下的基础。

走进官渡镇竹联村,每一条沟渠都是流水潺潺、清澈见底。2012年以来,竹联村大刀阔斧推进治厕、治垃圾、治房、治水,村两委带领党员开展环境整治、实施垃圾分类、建设美丽屋场,打造了乡村振兴“竹联样板”。“以前是‘污水靠蒸发’,现在是‘清水绕人家’,探索出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径。”竹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敬芳自豪地说。

金刚镇丹桂村桃树湾有长沙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晚清江南民居标本院落——刘家大屋,桃树湾河从门前而过,河畔杨柳依依。“河水变干净了,一到晚上休闲广场上的人就多了起来,大家都喜欢在河边散步。”村民们说。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类乡镇、养殖大镇,普迹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本兼治水污染,绘出美丽乡村“新画卷”,迎八方游客“入画来”。

如今,漫步在浏阳乡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近年来,浏阳持续深化治厕治垃圾治水,创新实施“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工作机制,成为国家农村厕所革命典型范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5%,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行政村比例达100%,三大流域水质稳定达标。2021年,浏阳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获评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改革潮涌农村富

大力推进“七个浏阳”试点示范

让资源变资产,让资产变资金

车行沿溪镇沙龙村,满目绿意。这里是长沙市万亩蔬菜种植沙龙核心示范区,田间一畦畦蔬菜,见证着一场持续20年的深刻变革。

沙龙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全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如何破题?沙龙村将村民原有的宅基地退出,利用一处荒坡规划建设集中居住点蝴蝶花园小区,集中安置84户村民。

目前,沿溪镇沙龙村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 余亩,田间一畦畦的蔬菜成了村民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源”。记者彭红霞

“通过拆旧建新、集中居住,占地面积从原来的160多亩变成现在的56亩,大大节约了土地。”沙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平春表示,原有土地大多流转为蔬菜基地,助力村民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2020年,新一轮宅基地改革推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和农房风貌管控等项目落户这里,这个集中居住区再次实现提质升级。在有偿退出、增减挂钩等政策推动下,沙龙村的产业规模日渐壮大,培育了18个种植合作社,村民们以土地入股,参与蔬菜种植、销售和分红。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去年带动村民增收4236万元。

在澄潭江镇洲田村,当地通过举行宅基地择位竞价拍卖会,成交宅基地37宗、总价款263.4万元。村上利用拍卖的资金建设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让原来的荒地变成了人气集聚的中心地带。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特前来采访、推介。

2015年,国务院在全国设立了33个宅基地改革试点县(市、区),浏阳是湖南省唯一入选县市。2020年,浏阳又成功入选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我市大力推进“七个浏阳”试点示范,重点培育节约集约用地、闲置农房盘活、建筑风貌管控、异地流转和“两权”抵押贷款等浏阳改革试点的特色亮点。2021年,在全国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交流培训活动上,浏阳作为湖南省唯一代表作典型经验介绍。

与此同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扎实推进,充分激发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助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18年前,集里街道西湖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足6万元,通过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让资产变资金,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4万元。

数据显示,2019年,我市所有村(涉农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到2021年超过20万元。今年,浏阳启动了《浏阳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22—2025年)》,目标是全面超过50万元。

治理有效气象新

党建发挥“火车头”作用

“党员微网格+五个到户”织密乡村治理网络

10月3日晚,大型纪录片《征程》第十四集《民声的回响》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聚焦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大瑶镇杨花村的小区夜话会“开”上了央视荧屏,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样板。

小事商量办,大事联合办,以“共治理”解“难治理”。杨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良洪表示,这种开放民主的议事方式使得人人都有了主人翁意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乡村振兴,党的领导就是“火车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浏阳以“党建聚合力”工程为统揽,发挥“党员微网格+五个到户”优势,织密了乡村治理网络。

永安镇芦塘村充分发挥支部合力和党员先锋力量,抢抓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契机,激活村级发展“一池春水”;沙市镇东门村依靠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参与基层治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柏加镇渡头村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家家户户发展苗木种植产业,村强民更富;永和镇立足花木种植产业,引导成立产业党支部,实现“三农”政策宣传到户、花农民意收集汇总、发展诉求及时解决;洞阳镇九溪洞村以“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开发农旅,走上转型之路,乡村振兴的好“丰”景扑面而来……

党建引领聚合力,乡村振兴路更宽。浏阳建立“村党总支部—党支部—微网格”基层治理架构,3.5万名党员联系服务全市41.92万户群众。仅2021年,全市通过走访收集群众意见诉求1.2万多个,解决民生问题3.6万余项。同年,浏阳“‘五微联治’打通‘最后一步路’”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观摩现场会在浏阳召开。

今年来,浏阳还将清廉村(社区)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并发布《浏阳市推进清廉村(社区)建设的十条措施》,将廉洁奉公、固本清源贯穿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全过程。

人才领跑振兴路

大力实施“专业英才计划”

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头雁领飞,群雁齐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浏阳认真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省委“芙蓉人才计划”和“长沙人才新政”,大力实施浏阳“专业英才计划”,下大力气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乡村人才,“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曾被李克强总理请进中南海座谈的达浒农民孔蒲中,以“稻鳖共生”为基础,探索出了“稻田+生态养殖”的种养模式,获评“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他无私传授积累的经验,在农场培训学员上万人次。

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张临英于2016在淳口镇流转了1200亩田地,从事荷花立体循环生态套养、农产品加工销售与生态旅游综合开发,该项目直接帮扶贫困户340户。

小河乡是浏阳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当地请来以汪涵为代表的名人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打造了全国首档乡村振兴题材大型综艺节目《云上的小店》,有力助推了文旅融合,带动了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乡村振兴的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浏阳“新农人”不断涌现,返乡创业热情高涨。

在荷花街道西环村,天子湾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凤放弃了高薪岗位,回到家乡流转了3800亩土地进行开发,成了家庭农场主;好爸妈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慧锦辞去上市公司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龙伏镇创业,带动130余人增收致富;沙市镇沙市村,“90后”大学生许海明返乡跟着父亲种田,流转了1500多亩土地,年产值达500多万元;高坪镇志民村,“90后”退伍返乡创业军人李尤兴带着乡亲们种植蔬菜,建立配送到家的“云卖菜”电子销售模式;官桥镇涧江河村,原IT高级工程师彭志刚返乡种菜,头一年就创收20余万元……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正成为加快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鹏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上新的起点,浏阳“乡村振兴看浏阳”品牌将越擦越亮,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伟业接续奋斗,争创新的辉煌。

【作者: 张可夫】 【编辑:王智勇】
关键词:浏阳市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