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酸菜鱼背后,湖南养鱼全是狠活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隆冬年末,各类聚餐少不了热乎乎的汤菜,比如酸辣爽口、嫩滑美味的酸菜鱼。

近年来,以草鱼、黑鱼、鲤鱼等淡水鱼为原料的酸菜鱼是当仁不让的餐饮新宠。据第三方机构沙利文、红餐产业研究院的报告预测,2024年全国酸菜鱼市场容量约为705亿元,该细分赛道未来可发展至千亿规模。

在酸菜鱼火遍全国的背后,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淡水养殖业。作为鱼米之乡的湖南,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请跟随橘洲君一起走进岳麓山下、湘江之滨,解锁湖南科技养鱼的密码。

经常健身的朋友想必都听过红肉、白肉的概念。鱼虾就是白肉的代表,它们被认为是适合健身人群的优质蛋白。这种说法并非无的放矢——2022年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发布时,就特别强调了鱼虾的重要性,专家指出“需要从畜类蛋白转向增加摄入鱼虾蛋白”,建议“优先选择鱼,每周最好吃鱼两次或300至500克”。

湖南虽深居内陆,但水网密布,对于今人来说,一周吃两次鱼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但这种“吃鱼自由”并非自古以来的传统。

渔业根据获取方式不同,分为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有时也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比如作为人工养殖典范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都需要先在天然水域捕捞幼苗,然后转移至人工水域饲养。

过去四大家鱼的幼苗,七成产自长江流域,湘江常宁松柏至衡南车江段就是著名的产卵场。这些受精卵一路漂流一路孵化,漂到长沙时就发育成鱼苗,并能供应全国,故而湘江旧有“四大家鱼的摇篮”美名。不过因环境变迁、违法捕捞、水质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湘江里的四大家鱼幼苗曾经历了严重衰退——20世纪末还有5亿尾以上,2010年已降至0.5亿尾左右。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这对于湘江家鱼种群的恢复意义非凡。不仅如此,湖南还主动人工增殖放流,成效显著。

10月25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举行人工增殖放流(上图),1900万尾家鱼夏花在湘江中畅游(下图)。郭雨滴 摄

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的东岸,就有这样一个专门的鱼类增殖放流站。10月25日一次性投放了1900万尾鱼苗,业内给这些小不点取了一个文艺性的称呼“夏花”。只见四大家鱼夏花顺着管道滑落至江中,它们聚在一起宛若黑云压城,十分壮观。11月29日又再次投放198万尾,这次个头稍大,谓之“冬片”,其中四大家鱼170万尾,还有胭脂鱼、湘华鲮、中华倒刺鲃、长薄鳅、白甲鱼等珍稀鱼类。

长沙市湘江综合枢纽工程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刘剑锋告诉橘洲君:“自2015年起,我们每年都会定期向湘江投放鱼种和亲本,目前已累计在湘江投放四大家鱼和珍稀鱼类鱼苗超2亿尾,水生生物资源种群结构得到恢复和优化。”据悉,人工增殖放流中长期方案暂定为15年,即从2020年至2035年。“目前第一阶段任务已按计划完成,两岸居民纷纷反映鱼类数量增多,去年还监测到了江豚的身影。”刘剑锋说,“接下来我们会根据资源监测情况,进一步结构性放流,保护母亲河的鱼类资源。”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困惑,如果四大家鱼的人工养殖必须依赖天然水域的幼苗,那么人工增殖放流的夏花、冬片又是怎么来的?这就要回到20世纪50年代寻找答案。

1958年秋,水产部在湖南开会,会上向科技工作者提出一道前人不解的难题——在江河里“鱼丁兴旺”的四大家鱼,为什么转移到池塘里就不繁殖了?一场家鱼繁殖研究与推广的大会战就此打响。

彼时,广东钟麟、上海朱洗等前辈已经做了不少有益探索。从中国科学院进修回湘、师从朱洗的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刘筠,向学校主动请缨,要解决这个难题。为此他花了一年时间,从湖南36个县收集了近千份样本,终于发现池塘里的家鱼,其生殖细胞也是能够正常发育的。难点在于池塘静水缺乏像江河一样的环境,雌鱼无法分泌足够多的促性腺激素,因此必须进行人工催产。

找到理论依据后,刘筠的科研工作很快取得了突破,1962年率先实现了草鱼的人工催产。此后他又在甲鱼和牛蛙的人工繁殖、多倍体湘云鲫与湘云鲤的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1995年,刘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业界特别是广大养殖户亲切地称呼他为“鱼院士”。

岳麓山下的后湖曾经是刘筠开展科研工作的地方。如今,刘筠院士一手创办的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仍然矗立在麓山脚下的师大校园里。11月25日,橘洲君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团走进实验室,了解水产新品种研发情况。

新一代“鱼院士”刘少军,今年荣获首届“全国科创名匠”。图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

“我们在鱼类远缘杂交和雌核发育领域做得比较系统。”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介绍说,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总结,他们提出了鱼类“大杂交”和“微杂交”的概念,研制了湘云鲤、鳊鲴杂交鱼、杂交翘嘴鲂、合方鲫等8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袁隆平院士生前曾倡议在长沙打造一个“种业硅谷”。当前,湖南着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整合农业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建设岳麓山实验室。刘少军领衔的淡水鱼研究团队,正是湖南打造种业创新高地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前做鱼类研究是为了攻克‘吃鱼难’问题,现在是要解决如何‘吃好鱼’‘吃放心鱼’的问题。”刘少军告诉橘洲君,育种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尤其是要把传统育种方式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培养更多优质的新品种。”

在20世纪中叶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取得突破的同时,一种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方式——设施渔业也在兴起。和传统池塘养殖比,设施渔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与生产效率高的优势。

11月2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全省设施渔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望城区举行。望城是长沙打造的百里水产走廊的核心,位于乔口渔都的湖南开天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次推进会参观的设施渔业典范。企业负责人胡再明有两大绝活,一是流水槽养“瘦身鱼”,二是渔光分离高产养殖系统。

很多人觉得,淡水鱼有一股土腥味,甚至名菜西湖醋鱼处理不好也一样腥。有没有可能养出不腥的鱼呢?这就是胡再明要解决的难题。研究后他发现,只要不投饵、不抛食,饿上一段时间,鱼儿降脂减肥后就能极大改善口感。这种理念结合流水槽技术可谓有奇效,胡再明为鱼儿搭建了“仿生态健身房”,在流水槽中模拟江河里的水流环境,让鱼儿欢快地逆水而行,这样瘦身效果更佳。

流水槽技术极大提高了胡再明的养殖效率。随着鱼食自动喷撒,成千上万的鱼儿冒出水面,开始争抢,一时间水花四溅,像煮开了一样沸腾起来。受访者供图

在开天农业,流水槽占比不高,但效率奇佳。胡再明介绍:“传统的养殖方式是一个整的水塘,鱼在里面游来游去,可以理解为水不动而鱼动。现在我们将养殖水域分为两部分,97%用于养殖滤食性鱼类、水生植物种植、池塘进排水,剩下3%的水域用于流水槽养殖,水槽前后与其他水域联通,可以理解为鱼不动而水动。”而这3%以外的部分还可以用作光伏发电,即分为高效养鱼区和光伏发电区。这种独特的渔光分离高产养殖系统,产量是大水面养殖的8倍以上。

胡再明的实践是湖南设施渔业的惊鸿一瞥。目前仅省会长沙就已建成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棚51000平方米、陆基式养殖池600个、池塘流水槽180条,养殖水体达10万立方米,今年水产品总产量预计达到13.6万吨,比去年同比增加5%左右,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餐桌上的一盆酸菜鱼,背后是无数养殖户与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但也要客观指出,湖南淡水养殖业相比广东、湖北而言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橘洲君相信,科技加持下的湖南渔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尹玮 朱华 祝林灿

编辑/刘丹 校读/欧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文波


【作者:尹玮 朱华 祝林灿】 【编辑:彭培成】
关键词:酸菜鱼;增殖放流;;长沙养鱼;农业 酸菜鱼;增殖放流;;长沙养鱼;农业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