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长”出运动场,你家门口也有吗? | 山水洲城记
每周六下午,长沙市民陈涵都要和好友开启一场“篮球之约”。打球的场地,就是位于家门口的东风路立交桥桥下空间。“朋友们开车过来,立交桥桥底周边也有地方停车,很方便,之前闲置的立交桥桥下已经变身为集停车和运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新空间。”陈涵说幸福感更强了。
作为长沙人的你,平时注意会到“桥下”这一特殊空间吗?
长沙的桥多,桥下空间也多。以前,这些“边角地块”不受关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卫生死角、管理盲点。近年来,长沙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建设、管理桥下空间的政策,对桥下空间进行改造、美化、使用、管理。
连日来,橘洲君走访市内多处桥下空间,发现它们已悄然变身为运动场、口袋公园,从“隐秘角落”变成“活力空间”,它们不仅焕发出新的生机,也“嵌入”了市民的休闲圈,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
一
什么是桥下空间?
桥下空间是指城市桥梁垂直投影面下的空间及场地,不含河道、铁路、基本农田、堤防和其他水工程管理范围的空间及场地。
近年来,长沙城市道路、公路兴建了大量高架桥,随之也形成了众多桥下空间。以往桥下空间或闲置,或更多考虑的是停车等使用功能,存在利用低效、行人可达性不足、与城市环境不协调等问题。
今年,“推进背街小巷、桥下空间、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写入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桥下空间的“变美之路”再度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
“因地制宜,一桥一策”——长沙制定了桥下空间规划方案。根据方案,桥下空间优先保障应急防洪、市政环卫、绿化、公交站场等使用需求,充分考虑城市停车难问题,并满足市民运动健身需求。
傍晚,天心区暮云街道的许兴村公路桥下运动公园逐渐热闹起来,不少市民带着孩子休闲娱乐,几位乒乓球爱好者在一旁切磋球技。“地方大,配套也很全,老人、小孩都适合,这处家门口的休闲场所得到了居民的好评。”家住附近的李女士说。
这里曾是一个荒废的空间。2024年,在各级部门的推动下,该桥下空间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5人制足球场、500平方米的标准篮球场、35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拥有8张乒乓球台,为周边群众锻炼提供了便捷的场地。
四方坪清廉主题公园位于四方坪立交桥下,整治改造前没有体育设施,闲置空间较大,且塑胶地面开裂、照明灯光少,附近居民并不经常光顾。“升级后的公园很漂亮,健身器材多种多样,而且全都免费开放。小孩有娱乐区,老年人有棋牌区,家人朋友一有空就会来这里散步锻炼。”四方社区居民王浩说。
还有一批类似的桥下空间在美化、蝶变——湘府路大桥的桥下空间,在保留部分停车功能之外,还设置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和乒乓球场;莲花镇桐木村南洲湖高架桥下空间,被改造建成4个羽毛球场、1个(4张)乒乓球场;花侯路浏阳河大桥的桥下空间改造后,不仅设置了体育健身场地,还保留附近居民比赛存放的龙舟,单独开辟龙舟文化展示区。居民纷纷点赞:“这样的安排让人心里暖暖的。”
杨娜是格致工程有限公司景观设计负责人,曾经参与长沙桥下空间的设计。“桥下空间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杨娜说,不只是对桥梁下的垂直投影面积进行规划,还要同时考虑亮化、人行通道红绿灯、路标指示牌等配套设施,让市民能方便地找到场地入口,安全抵达。桥下空间改造成体育场地,需要规划停车位,避免健身市民随意停车造成周边交通拥堵。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楼宇林立的商圈,还应体现在遍布老街小巷的各个角落里。长沙连续17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长沙人的幸福感也体现在这些曾经“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二
作为公共资源,高架桥(立交桥)桥下空间曾由于责权不清、管理成本高,导致环境脏乱、乱堆乱放等无序使用问题,不仅影响周边市民生活,也破坏城市形象,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无人问津的“隐秘角落”。
一边是管理困难、无人问津的“隐秘角落”,一边是全市居民对稀缺健身空间资源的渴求,桥下空间的科学利用与管理已成为精细化城市治理的重要目标。
2023年12月底,省委审计委员会在《关于长沙市城市公共空间利用情况的汇报》中指出,长沙市桥下空间利用率较低,城市体育设施偏少,建议加强桥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积极探索以全民健身为主,集旅游、休闲、市政配套于一体的综合利用新模式。
2024年1月,推进桥下空间体育设施建设被市政府列为专项督查项目,全市开始启动对桥下空间的全面摸排,同时还前往杭州、温州等地学习、调研先进经验和做法。最终,在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管局和市体育局等部门协同配合下,共梳理高架桥(立交桥)237座,其中适合桥下空间改造体育设施的桥梁17座,纳入首批建设试点。
截至目前,湘府路大桥(西)、花侯路浏阳河大桥(东)、四方坪清廉主题公园、东风路立交桥、莲花镇桐木村高架桥、靳江河公路桥、许兴村公路桥7座桥下空间体育设施建设均已完成,基本围绕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儿童乐园等大众喜爱的项目进行建设,覆盖了“一老一小”全年龄段。
在具体改造过程中,桥下空间怎么设计区域划分,没有标准答案。
“干净、整洁、有序是基本要求,整治完成后再根据功能定位、居民需求优化提升。”长沙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负责人表示。
以东风路立交桥桥下运动公园为例,开福区按照“因地制宜,一桥一策”的要求,组建城管、街道、社区、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在内的桥下空间治理工作组,结合市民生活需求,从立体化角度高标准综合规划,将场地分为体育运动区、休闲活动区、活动展览区、停车区,包含桥底铺装美化、桥墩美化,增加体育设施、儿童设施、老长沙文化展陈、休憩设施。
据介绍,剩余的首批桥下空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任务已纳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预计在2025年全部完成,届时将为市民提供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儿童区、棋牌区等在内的运动健身场地,预计全市体育场地面积将新增27.5万余平方米。
三
城市更新,要向美而行。焕新桥下空间,是长沙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从细微处着手,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桥下空间改造只是开始,还需良好的运营管理机制支撑,才能带来更长远的效益。下一步,桥下空间运动场地资产将全部移交属地政府,公开招标运营管理单位。着眼公益性、安全性和长效性,采取免费或低收费方式,以弥补水电、保洁、设施维修维护等基本开销。
橘洲君从市城管部门获悉,接下来,长沙市将进一步探索桥下空间的多元化、创新性利用方式,继续深入推进桥下空间整治利用工作,为市民提供更多绿色、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也为长沙的城市发展增添新的魅力。
“公众是桥下空间最重要的使用者,我们所做的规划是希望这里变成公众需要的地方。”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开门做规划”的当下,希望能有更多市民参与到桥下空间的规划中来。
把桥下空间变为市民的运动空间,只是长沙市持续推进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中的一环。
为推动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长沙市近年来结合乡村振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有机更新等城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推动在公共绿地、社区闲置空地、小区公共场地、建筑屋顶、河流水域、城市“金角银边”等公共空间改造,有效增加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自从这里新建了乒乓球场地后,现在每天晚上6张台都是满员的情况。”湘江新区咸嘉湖街道荷叶塘社区汽电宿舍内的室外运动场此前是一片空地,2024年底建成开放后吸引不少小区居民过来打球。芙蓉区湘湖街道车站北路社区万象新天小区内的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占地166平方米,同样为2024年新建,小区居民余先生表示:“外面的健身房价格比较贵,过去也很麻烦,如果是在自己小区锻炼的话,时间选择上很自由,性价比也很高。”
2024年,全市以建设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目标,制定出台了《长沙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以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为抓手,36个智慧社区健身中心、89个室外运动场、75处国球进社区(公园)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吸引社会力量建成了洋湖体育公园(二期)、隆平种业硅谷体育公园、新屋岭体育公园(一期)等3个体育公园;新开工玉赤河全民健身中心、天心区文体活动中心、乌山全民健身中心、赤马湖体育公园,计划投资5亿元以上。
截至2024年12月中旬,全市新增各类体育场地面积达670余万平方米(年初目标为480万平方米),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已达3507万平方米,预计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3年年底的2.77平方米增加到3.4平方米,有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长沙市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介绍,2025年,全市将继续聚焦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建设,到2025年末,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总数达400个、配置“国球进社区(公园)”的占比不低于60%”等目标,同时鼓励区县(市)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自主开展健身步道、水上运动设施、国球进公园、桥下空间体育设施建设等建设任务,市本级将按《长沙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助办法》给予补助。
从“灰色”地带到城市“活力”空间,从“隐秘角落”到市民游憩的“幸福客厅”,城市的“金边银角”正在悄然蜕变。其实,一座城市的民生工程不一定非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将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做细、做实、做到群众心坎里,也是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
你家附近有没有这样的“金边银角”健身乐园?周末有没有去动一动,出出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些小空间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见证城市生活的点滴变化,为身边的“小美好”点赞!
记者/刘攀 赵紫名
编辑/刘丹 校读/欧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