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爱,只为中国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我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一辈子养好一头猪”“我要做科技报国路上的御‘风’者”……10月18日,“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湖南”——长沙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报告会在长沙人民会堂举行。报告会分为缅怀革命先辈、礼赞英雄模范、争做时代新人三个篇章。

在现场,橘洲君的内心深受触动,眼眶不禁湿润。尤其是目睹彭忠秋、刘湘皋、温晴霖这3位老战士、老干部,他们手杖轻点,步履蹒跚,在学生的搀扶下缓缓步下舞台;中国工程院院士、科研工作者、奥运冠军等模范分享了他们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言辞间满是自豪;随后,3位朝气蓬勃的学生,戴着红领巾走上台前,讲述着梦想与憧憬……

这是关于三代人的故事,故事的开篇从长沙这片热土开始。

这场触及心灵的洗礼,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几纸书信,藏墙中,小家离殇,九州同!

“亲爱的一弟!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

1982年,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维护和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时,从砖墙缝里意外发现了七封从未寄出的书信。其中有一封,是1929年3月杨开慧写给她堂弟杨开明的一封信。

让人悲叹的是,杨开明于1930年2月先于杨开慧从容赴死,而她的这封信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也没能寄出去。1930年10月24日凌晨,国民党“清乡”团将杨开慧在板仓的住处重重包围,带走了她和长子毛岸英。“我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同年11月14日,杨开慧壮烈牺牲,年仅29岁。

长沙党史馆讲解员尹灿(左)、杨开慧纪念馆讲解员郑天晓(右)讲述杨开慧等长沙籍革命先辈的故事。均为邹麟 摄

而杨开慧的革命战友,缪伯英也在临终前曾发出过“未能战死沙场为恨事”的呐喊。

1919年7月,缪伯英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有幸结识李大钊并成为其学生。1920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位女党员,并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

1927年秋,缪伯英与丈夫前往上海,担任沪东区妇委会主任。1929年10月下旬,在一场行动中藏下病根、后又积劳成疾的缪伯英染上了伤寒,生命垂危之际,她对丈夫何孟雄说:“孟雄,你要坚决斗争,直到胜利……善待重九、小英两孩,使其健康成长,以继我志。”

长沙这片热土,浸润着以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荣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何叔衡、萧劲光亦如是。

走进何叔衡故居,大门左侧墙壁上张贴的8个字“叔翁办事,可当大局。”这是毛泽东对“忘年交”何叔衡的评价。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何叔衡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在与毛泽东分别时何叔衡不舍道:“润之,此去千难万险,万望珍重!”毛泽东也感慨地说:“叔翁,你年纪大了,不要总是冲在最前面,要劳逸结合。”从此,这双挚友天人永隔,1935年,何叔衡在从苏区转移到福建的路上遭遇敌人不幸遇难。

1949年10月,衡宝战役结束不久,在中南海,毛主席见到萧劲光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要着手筹建海军,中央想让你来当司令员,怎么样?”萧劲光连忙回应说:“主席,我是个‘旱鸭子’,哪能当海军司令?”

了解他情况的毛主席却笑着说:“我就看上了你这个‘旱鸭子’,让你去组织指挥,又不是让你天天出海。”而后,“旱鸭子”不仅当了30年海军司令员,为人民海军的创建和发展壮大立下了不朽功勋,更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终身海军司令”。

中宣部“金牌讲解员”尹灿、中宣部“优秀讲解员”郑天晓共同讲述长沙籍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后,彭忠秋、刘湘皋、温晴霖等3位老战士、老干部走上舞台,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少先队员向老战士和老干部献花、敬队礼。

长沙,这个革命摇篮、这方红色热土、这座英雄之城,山有故事,河有传奇,熊熊燃烧着不灭的红色火种,矗立着一座座信仰丰碑。

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铭记最鲜活的奋斗故事,让聆听者动容。

自称“猪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一心想着的是“一辈子养好猪,让人民吃好猪肉”。

印遇龙:一辈子养好一头猪。

1978年,印遇龙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从此便与养猪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90年代,他两次毅然放弃海外工作和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国投身现代生猪养殖事业。

没有现成的猪笼、猪崽需要自己抓、猪生病了自己治……回国后,印遇龙面临着艰苦的育种条件,养猪、称猪到配制猪饲料等各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为研究猪的营养物质代谢情况,他和他的团队成天守着猪取样,采集猪的血液等样本。

4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生猪健康养殖领域取得系统性的重要成果,在世界舞台赢得中国话语权。如今,他们正加快猪育种技术创新,打造生猪种业新质生产力,打造生猪种业“中国芯”。

如果说“一辈子养好一头猪”是印遇龙的梦想,那么使命飞天的“环宇”梦便是李完小的梦想。

李完小:使命飞天的“环宇”梦。

湖南航天环宇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李完小,是中国航空航天战线的一名“老兵”。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李完小深知这一道理,他说:“早在12年前,航天环宇就开始参与C919大飞机相关复合材料成型装备的研制工作。我们技术人员经常是吃住在一线,不分严寒酷暑,长期日夜坚守在岗位上,不断试验,不断验证,在无数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又重新开始。最终从易到难、从手工到半自动、从半自动再到全自动,实现了复材零部件成型装备的重大突破。”作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李完小,带领团队陆续参与天宫、神舟、天舟等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以及月球、火星探测工程的研制配套,在多项细分领域上攻克难关、实现自主可控。

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建设投资集团项目施工技术员张珍分享了“建筑人的初心和使命”

张珍:建筑人的初心和使命

对于女生来说,要在工地上立足不是件易事,但是张珍做好了“为建筑而生”的准备。2015年,张珍研究生毕业,放弃了留在机关工作的机会,选择奔赴施工一线。

建模型很难确定尺寸,她用“现场测量、回办公室画图、再回现场测量”这个笨办法;进行实地勘测时,她一块一块砖地测、爬上架子一个个数……如今,“张珍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她和团队合作解决许多挑战和难题。张珍说:“只要用心去做、去学、去钻研,就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是一个建筑人不变的使命!”

今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花样游泳队夺得了花样游泳集体技巧自选项目的金牌,这是中国第一次获得该项目的金牌,实现了几代“花游人”的梦想。橘洲君曾写过《41年的金牌梦,长沙妹子张雅怡做到了!》,而在报告会现场,橘洲君再次见到了这位平时生活中喜欢小猪佩奇、猫咪和巧克力牛奶的90后女孩。

7岁启蒙,11岁进入省队训练,16岁参加全运会,这位湘妹子身上总有一股“霸得蛮”的韧劲在。张雅怡说:“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坚持都是对奥运梦想的追求和对国家荣誉的执着。今后我们将不断推陈出新、劈波斩浪,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时代作品。”

主题报告会的第二篇章中,长沙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代表讲述了他们用双手筑造“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一位位榜样模范人物、一位位行业工作标杆,一代代创业领军人才,长沙儿女扎根平凡角落,铸就卓越成就,化作鼓舞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浪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省会力量。

这句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有“心忧天下”之问,有“敢为人先”之志。

在主题报告会第三篇章,3位报告人均为学生代表,他们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述了时代新人的远大抱负和家国情怀。

“我想像邓稼先爷爷一样造“两弹一星”;我要像汤洪波叔叔一样遨游太空。”廖芸晞是长沙市稻田中学的初一新生,她从小就有当科学家的梦想,在12岁时获得机器人全球锦标赛的总冠军。“‘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中国的科技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廖芸晞说,自己要做新时代勇攀高峰的科创少年,将来成为科技强国的接班人!

廖芸晞:做永攀高峰的科创少年。

与廖芸晞同样拥有科研志向的,还有来自长郡梅溪湖中学高二学生陈清杨。从折叠简单的纸飞机,到亲手组装遥控小装置,再到设计的“新型自行车停车支架”和“多功能组合式粉笔盒”,先后获国家专利2项,市级以上科创类比赛奖项4项,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之创意天梯挑战赛一等奖。陈清杨可谓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陈清杨:传承红色基因 接过强国建设接力棒。

“我到底需要做什么样的发明?我做的发明有用吗?”这样的孩子,也会有迷茫的时刻。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答案。2023年,陈清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之旅。在韶山,从一代伟人的点滴事迹中,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深深地触动了他。“我做的发明创造就是要服务国家和人民需要。”这场思想的熏陶让“科技报国”的梦想种子在陈清杨心中生根发芽。

“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御风而行,我们就是—御‘风’者”。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吉仁分享了自己的御“风”之旅,这场旅程缘于7年前在“一带一路”海外工程项目现场与风相搏的经历,带着想要成为一名守护桥梁安全的土木人的梦想,张吉仁来到湖南大学,成为御“风”院士——陈政清老师课题组的一员。

张吉仁:做科技报国路上的御“风”者。

当时,国内多座大桥相继出现异常振动,结构阻尼成为其中的关键症结,相关研究亟待展开。“为了提出更高效的阻尼识别新方法,导师和我们常常讨论至深夜。窗外星光暗淡,唯有办公室的灯光愈加明亮,映照着我们为创新而不断奋进的激情与热忱。为了减少对桥梁运营的干扰,导师常常带着我们在深夜登桥进行动力试验,深夜的桥面少了白日的喧嚣与车流,却多了几道执着的身影。”张吉仁感慨道。

从“对全新研究领域的懵懂”到“对桥梁阻尼研究的自信”,再到“对科技报国的坚定”,他都牢记陈政清院士常说的“我们的研究只有能为工程实践服务、解决国家急需,才算是真正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就算跌倒一百次,也要站起来一百次’的坚持,正是我这个接力御‘风’者对推进自主创新、追寻科技报国的执着。”他坚定地说。

时代是一列奋进向未来的列车,不忘来路,才能阔步向前。

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长沙的故事。在三代人的接力中,我们看到了梦想的火种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薪火相传,照亮前行的道路。

长沙,这片见证了无数辉煌与梦想的热土,用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三代人的心。而我们,作为这个故事的一部分,正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必将初心不改,继续勇毅前行。

记者/刘丹 刘俊

编辑/尹玮 校读/谈梁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作者:刘丹 刘俊】 【编辑:彭培成】
关键词:主题报告会;75周年主题报告会;长沙 主题报告会;75周年主题报告会;长沙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