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人追忆周光召家国情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痛悉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谢世,我心里好难受!

周老原籍宁乡市檀树湾乡,六岁时随父离开家乡。他从小就勤攻苦读,立志献身科学,报效祖国。青年时代,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此后一直潜心于我国的科学事业。他曾隐姓埋名20来年,和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一道,研制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被誉为“核弹元勋”。现天上还有一颗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以表彰他的卓越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资料图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周老先后有过数次交道,三次于宁乡接待,七次上北京拜会。他对家乡人民的感情,他的家国情,我特别感同身受。

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

1988年12月1日,他瞻仰了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后,华灯初上之时才赶到宁乡县城。当时我任中共宁乡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全程负责他的接待。

这次周老是参加11月27日长沙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纲要鉴定会后,挤时间专程回来探望家乡人民的。当时他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一走进县招待所休息室,他还未吃晚餐,就和县里的同志亲切谈了开来,询问:现在农业科普工作开展得怎样?全县人均收入达到了多少?时任县长梁建强告诉他,近几年通过大胆引进、培训科技人才,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全县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上一年粮食总产和生猪生产居全省第一位、全国前十位。他高兴地连连点头,并赞许说:“是呀!宁乡是个好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就出了状元易祓,当代有刘少奇、何叔衡、谢觉哉、陶峙岳、欧阳钦、甘泗淇等一大批党政军要人,要文可文,要武可武。”

“在振兴科学的今天,难得的是还出了您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您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时任县委书记宇庆华说。“真正值得骄傲的不是我,而是刘少奇他们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家乡的人民!”多么谦逊的胸怀。周老接着说:“宁乡人会读书,会种田,你们要发扬好这些传统优势。”

交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进行。我当时是筹办《宁乡报》的负责人之一,趁机向他提了个请求,《宁乡报》即日复刊,请他为复刊后题个词,他欣然同意,要我当晚到他房间里去。吃罢晚饭,待他稍事休息后,我就拿着笔墨和宣纸,到他房间。他稍思片刻,马上写了“人民之友,科学之音”八个大字。

次日清晨,周老就赶到了他的祖籍地,离县城十多公里的玉金山。虽然时隔太久,变化太大,但一踏上这里,就感到家乡水美山美,这里的一切都进入了他的回忆之中,使他流连忘返。他站在塘边一棵古檀下,回忆起儿时在那里玩耍,帮人放牧的情景。望着这棵古檀,他对我和县里陪同的同志说:“森林有益于人类,一定要保护生态平衡呀。”乡亲们知道他回来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向他围拢来,他亲切地向大家一一招手问好。临别时,他握着农民刘寅哉的手说:“你还有点像小时候的样子,现在上年纪了要多多保重。”乡亲们看到这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如此平易近人,无不为之感动。

我当时还是县委工业领导小组副组长,联系宁乡石化工厂的工作,见返程是顺道,特请周老去走访,他满口答应。大约上午十时就到了这里。了解到该厂攻克了科研课题,柠檬酸产品被评为部优奖、年创外汇百万美元后,他连声称赞:“这个不简单!”离厂前,他为该厂写下了“为国争光”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既对家乡人民带有赞美,又包含莫大期望之意。

1988年,周光召(右三)回宁乡探望家乡人民。曾秉炎 摄

周老逝世的消息传来,宁乡一中的师生,都特别悲痛。

走入宁乡一中,滚动的“两弹一星”字幕、23位院士的影像、四楼的“周光召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列室”……无一不激励着莘莘学子。

在宁乡一中办公楼的陈列室里,有着镇校之宝——周老赠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时有三所大学也在争取,而周光召院士最终决定,将这枚宝贵的功勋奖章赠予故乡,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回忆起当年从周光召院士手中接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宁乡一中前任老校长欧阳才话语间难掩激动之情。

2003年12月7日,周光召院士(右)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赠予宁乡一中。 图片来源:长沙晚报

周老很早就离开了故土宁乡,此后回来的次数很少。2003年12月7日,周老回到故乡并捐赠“两弹一星”勋章,除了圆一次思乡梦,还有他深刻的用意。

“‘两弹一星’勋章对研制人员而言,确实是个沉甸甸的荣誉。但把这个荣誉放在自己的保险柜中收藏,不如将它赠给一个单位鼓励后人更有意义。”周老说:“我们这些参加‘两弹一星’的同志,最希望的是,把我们奉献过程中感受到的一种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

至于为何选择把勋章捐赠给宁乡一中,他说:“有一次,我和宁乡一中的名誉校长张跃华先生一起聚会时,想起了发生在某农村的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送她的儿子上前线时,这位母亲说,她最希望儿子能够把军功章寄回来。当时,我就想,宁乡的父老和这位母亲的意愿都是一样,所以我决定把我这一生中得到的最珍贵的奖章赠献给宁乡,来回报故乡父老对我的厚爱。因为当时在场的还有宁乡一中的几位校友,大家都说捐赠给宁乡一中,我就这么决定了下来。”

此后,周老一直惦记着家乡的孩子们。

欧阳才校长回忆说:“一见面,周院士主动来握我的手,第一句话就是问一中的孩子怎么样。”尽管身体情况导致见面次数减少,但周老对孩子们的关照从未减少。

周老身上的科研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广大学子。

初入宁乡一中的新生,上的第一课便是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参观周光召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列室。周光召院士的事迹以及这枚分量极重的勋章成为无数学子的“启蒙者”。

参加勋章捐赠仪式的刘平伟,当时就在宁乡一中读高三。听着周光召院士在台上讲述原子弹诞生的故事,刘平伟的心中埋下了科研的种子。如今,刘平伟已是浙江大学化工学院聚合所所长,致力于攻关新材料“卡脖子”技术。

湖南圣湘生物创始人戴立忠、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黄高、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国大陆学生第一人何江……这些宁乡一中毕业的优秀学子都在不同的领域闪闪发光。

宁乡一中校园内矗立着一尊周光召院士手捧“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赠勋石像。图片来源:掌上长沙

周老还记挂着家乡科研人才的培养。

1996年,他向湖南捐赠110万元。同一年,湖南光召科学技术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并设立“湖南光召科技奖”,每2年评选1次。“杂交水稻第二人”李必湖、“临床细胞遗传学”的奠基者夏家辉院士、中国生殖工程创始人之一卢光琇、“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刘友梅院士、中国当代优秀的轻武器设计大师朱德林、首次提出“极端制造”新概念的钟掘院士、车辆工程专家钟志华院士、桥梁专家陈政清院士、中国分析化学的学术带头人俞汝勤院士、发明了“侯氏定理”的数学大师侯振挺、我国第一台深海钻机“海牛号”发明人万步炎等,都曾获得此奖项。

从2018年起,湖南师范大学设立“周光召班”,每年在物理学专业选拔30个学子进行深度培养。2023年5月,“周光召班”交出第一份毕业礼:首届“周光召班”毕业生研究生率达69.6%,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科研课题超百项。

后继有人,成为周老心中最大的快慰。

老家宁乡,更一直是周老魂萦梦绕的地方。

1995年6月,周老为宁乡县十修县志作序,深情写道:“我不到十岁离开宁乡,沩江水送我入湘江。当时烽烟四起,那场景,还真担心再也不会回到宁乡,再也见不着那些总角之交了。没想到五十多年以后,我会因公来到魂萦梦绕的沩江边。宁乡变了,到处可以感觉到现代化的节律,繁荣景象远非昔日可比……我衷心祝愿,一个更加开放、富庶、文明的宁乡崛起在芙蓉之国。”

在他幼年时,父亲周凤九就带着他移居省城长沙,母亲陶振昭是一位善良、温和的家庭主妇,他是家中第五个孩子。之后周家人鲜少还乡,加之岁月消磨,因此在宁乡市双江口镇已无故居。

周凤九曾任湖南大学教授、公路总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有影响的专家和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成员,被邀请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随后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技术委员会主任。

周家故宅位于一处叫玉金山的地方,童年的小光召淘气、好问。一次,他看到大人用竹夹子在水田夹鳝鱼,一夹一个准。回家后,他把母亲晒衣用的竹竿劈开,做成夹子去水田尝试,果然鳝鱼手到擒来。兴奋之余,他问三姐周光宇为什么会这样?三姐告诉他,这是运用了杠杆原理,并详细解释,他得到满意的答复才收口。

还有一次,三姐病了,郎中说这是感冒,按照七天节律,不吃药过几天就会好。他好奇什么是“七天节律”,郎中告诉他:“就是生命过程中有7天重复的周期性,譬如母鸡孵小鸡,需要21天,就是3个7天。”他记住了这句话,还举一反三进行验证。他曾经喜欢爬树掏鸟蛋,得知“七天节律”就不掏鸟窝了,而是掐指算好日期,守候21天后,终于等到小鸟破壳而出。

为了纪念周凤九先生对于家乡的贡献,当地建有一所以其命名的小学——凤九学校。目前,凤九学校有六个年级、400多名小学生,上课时,琅琅书声飘扬在充满希望的乡村田野上,好似传唱着周氏父子一生尊师重教、为民族和国家发奋的动人故事。

宁乡市双江口镇长兴村的周氏祠堂。周光召堂兄周光彝、周光远均为抗日英雄。图片来源:这里是宁乡

周老凭借“粒子自旋的螺旋态”理论、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膺失流守恒律”等蜚声中外。李政道先生曾说:“在我们这些人中,光召也是佼佼者。”“光召先生是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是他的回归,让中国的原子弹技术提前了两三年。”

《长沙晚报》1987年4月29日第三版报道《鲜为人知的“两弹”功臣》。

1999年9月18日,时年70岁的周光召与22位科学家一起,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成就和贡献并不为外界所知。和其他“两弹”功臣一样,他甘于寂寞、不慕名利。

回顾这段历史,周老说:“我在莫斯科的研究工作与‘两弹一星’毫无关系。在祖国的召唤下,我改行从事了过去从未接触过的科研工作,这个召唤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他说:“当时,也有个别同志不愿放弃原来熟悉的道路,不愿转到国家所需要的轨道上来,后来这些同志在科学上也没有重大的贡献。我说这个是想让年轻一代明白——具体的人生道路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只有怀着深深的爱国之情,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才能保证你们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关头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长沙晚报》2003年12月9日A2要闻版报道《一枚勋章 一世情缘——听周光召讲献身科学的故事》。

周老说,“两弹一星”精神至少包括以下四种精神:

首先是自信、自强的精神。外国人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做到。

第二,科学的精神。科学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严格地按照客观规律,不断地展开科学创新攻关,试验最终总会成功。

第三,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个庞大的科研工程,是几十万人在共同的目标下群策群力、协同作战的结果。

第四是献身祖国的精神。当时参加这个工程的人,在中学和大学的时候都有很多的理想,都有自己的志向。但是当国家需要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听从祖国的召唤。

《长沙晚报》2006年11月16日A4版报道《最是难忘家乡的味道——周光召院士回乡侧记》。

一代国士,赤子之情。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告慰是奋进。

大飞机飞天、“海牛号”入海、北斗覆盖全球……“两弹一星”精神在长沙早已生根发芽。

这一束精神之光,正从过去照向未来。

作者/胡永阳 张禹

编辑/彭培成 实习生/孟湘 郭梓昂

校读/谈梁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作者:胡永阳 张禹】 【编辑:彭培成】
关键词:周光召;宁乡;周光召班;“两弹一星”;长沙;山水洲城记 周光召;宁乡;周光召班;“两弹一星”;长沙;山水洲城记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