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夜谈】涌入夜校,年轻人找到新追求
付臣欢
夜校,这一带有上世纪气息的教学活动,最近在长沙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中火了。据长沙晚报记者连日走访发现,长沙已有多家夜校开启学员招募,开始筹备晚间艺术课程的培训机构也不在少数。与上个世纪几乎全是学历教育的“夜校潮”不同,这一波年轻人涌入夜校,看中的恰恰是不考级、不考证,只为个人的兴趣培养和精神追求。
这波“夜校潮”在年轻人中火起来,要追溯到几年前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把课程分成了两个板块——生活时尚和传统文化,增设了桥牌、花艺、非洲鼓、红酒品鉴等课程。课程五花八门,可以满足年轻人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习得实践技能等多样化需求;又由于学校大多具有公益性质,兼具便宜、实惠、质量有保障的特点,完全是为消费转向“精打细算”的年轻人“量身定制”,做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不过,虽然上夜校是一种低成本文化消费,但年轻人涌入夜校并不完全是为了省钱。提到年轻人的夜生活,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夜市、KTV这类烟火气、娱乐性十足的活动。如今,年轻人们开始涌入夜校学习技艺、培养兴趣,走起了夜生活的“文化路子”,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平衡与调节,是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了纯粹的文化体验,获得了内在的快乐与放松。正如不少网友分享的夜校经历,上夜校,总能或多或少得到学习价值、情绪价值、社交价值等等,“沉浸其中,感觉身心放松,找到了新的兴奋点”。
在网友们“呼吁全国推广”的声浪中,各地涌现出了不少由个人、商业机构组织的民间夜校。然而到底是新兴事物,师资、场地、收费等还处于摸索阶段,又由于没有官方背书或者专业的机构备案,网友也常在相关帖子下质疑民间夜校“不安全”“没保障”,担心被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办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九月秋季报名遇到了“65万人抢1万个课程名额”。这不仅是由于年轻人需求巨大,也反映出年轻人更信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质量。
其实,涌入夜校之前,就有不少年轻人尝试涌入青少年宫、老年大学。说到底,这都是年轻人在寻找精神栖息地。少儿有,老年人有,年轻人也该有了。
目前,民间力量不够,政府文化部门应该及时跟上,积极回应年轻人的精神文化追求,填补年轻人公共文化服务的空白。我们拥有大量散落的文化资源,比如高校退休教师、各级文化馆、行业协会、艺术院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这些都可以被整合利用、盘活打通,成为年轻人的“夜生活文化场”,营造好“人人学习”的社会氛围。当然,政府也可以加强引导,让商业机构顺着这波“夜校热”,读懂年轻人上夜校背后的真正诉求,推出具有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这亦是一件多方共赢的好事。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