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预警”绝不能流于形式
杨燕明
近日,某县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提示部分乡镇注意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积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县防指在预警发布后对基层知晓情况进行抽查。结果显示,14个乡镇、街道中有5个乡镇值班人员对该预警信息“不知道”,其中有2个还是本次预警提及的乡镇。(据5月25日《中国应急管理报》)
一个县发布预警,三分之一的乡镇、街道居然不知情。这般魔幻般的现实,着实让人捏把冷汗。一般情况下,气象预警信息带有防灾减灾的提醒作用,目的是做好“提前量”,最大限度地规避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或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不容乐观的是,一些预警信息发布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走形式,让安全防范沦为“空谈”,如此漏洞不禁让人感到担忧。
预警信息没有及时下达最基层的街道和乡镇,其潜在的风险与危害可想而知。如新闻中暴雨蓝色预警,不管是暴雨本身可能带来的淹水、发生的洪灾,还是可能潜藏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风险,都必须做好提前防范、准备。遗憾的是,相关预警信息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传达到位,埋下了一个安全隐患。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根源在于掉以轻心,安全意识不够。有的预警信息发布方只通过微信群发布,可如今很多人有数不清的微信群,很可能遗漏重要信息,即便点开了信息,可能也只是“已阅”,并没有领会要旨,绷紧安全这根弦。对有的乡镇或街道工作人员来说,面对繁杂的事务,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轻重、缓急,对预警信息不当一回事,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
信息时代,预警信息容易湮灭在海量的信息里面,这其实又提出了新的时代考题。对一些重要信息来说,除了微信群通知之外,预警信息发布方应以电话、短信、新媒体,以及张贴公共宣传栏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让更多人知晓。而对基层工作者来说,一个常识必须铭记在心,那就是,安全责任大于天,不管工作有多忙、信息有多海量,都不能忽视对安全信息的关注和掌握。这道红线,务必坚守。
一言以蔽之,“发布预警”绝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做到“上情下达”,让各方心中有数、从容应对。唯有如此,才能保护好公共安全和公众生命。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