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医托”须彻底斩断背后利益链
付臣欢
据央广网报道,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了自己正常就医时遭遇“医托”,最终被骗高额费用的经历。这些“医托”常在正规医疗场所附近活动,以病友、老乡等身份,与患者或其家属搭话,通过“自己的病情类似”等话术,推介医疗服务或诱骗患者到一些小诊所看病。往往患者花了大钱,医疗效果却难以保证。
“医托”之所以屡屡得逞,就在于其欺骗性和隐匿性很强。被骗患者很多是只身一人在异地看病,很容易成为“医托”的目标。等回过神来,钱已经花了,人也找不着了,完全是吃了哑巴亏!比如报道中,一位患者因为听力问题被骗至诊所,购买了3960元的药物,成本仅42元,真是气煞人!
多年来,“医托”问题一直在治,但面临着治而不绝的现实。要知道,骗患者的可不只“医托”,背后还涉及组织者、看诊医生、诊所等。要将“医托”这“病”根治到位,就得彻底斩断它背后的利益链。
“医托”行为治不完,一大原因就是背后组织者“马甲多”。有些地方的“医托”行为,已经发展成几个老板划“地盘”的程度。打击某个“医托”、处置某个诊所,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因而,不仅要建立诊所不良执业行为记录制度,更要对已经证实存在“医托”行为的法人代表、高管进行联网记录与彻查。只有把最核心的组织者管住,才能避免医托小诊所不断“换个名字再出现”。
同时,因为存在“科室外包”,医疗机构成为“医托”密集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虽然有明确规定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对外出租、承包医疗科室,但有的医疗机构装聋作哑,结果助长了“医托”小诊所的生存。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加大监管力度,按法律法规该罚则罚;另一方面要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医疗机构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向社会公示,进一步推动行业公开透明。只要把“科室外包”的问题管住了,就能大大缩小“医托“小诊所的利益空间。
另外,“医托”的存在不仅因机构不透明所致,还有处方、药品等不透明问题。因此,不够透明的价格、药品是否对症、检查是否必要等,都有必要进一步“透明化”。可以通过推动立法、制定行业规范、制定市售价格标准等方式,要求医疗人员给患者提供详细处方;若处方要加大剂量,必须说明原因;而检查项目,也得列出其必要性……这不仅能保障患者权益,也能确保遇到“医托”行为有证据可抓。
之所以强调证据,就是因为治理过程中存在相关尴尬境况。由于“医托“行为的利益链复杂,不同治理环节可能归属于不同部门负责。这就存在行业主管部门执法权不足、有执法权的部门对行业不了解、对行业了解的又取证困难等问题。好在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发文部署,加强医疗监督跨部门执法联动、严厉打击“医托”等破坏公平就医秩序的行为。毋庸置疑,多部门联合执法能够更大程度解决“取证难”等问题,更好地“顺藤摸瓜”将相关利益方一锅端。相信,只要加大“围剿”力度,营造公开透明环境,“医托”利益链将彻底被斩断,“医托”自然也没地儿蹦跶了!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