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无人签字处,让公共监护人落笔
白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老龄化等现象日益突出,我国有超1000万人面临就医无人签字、残疾成年子女缺乏照料等困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里赞呼吁,加快建立我国公共监护人制度。
当独居老人因突发脑梗被送往医院,却在急救室外因无人签字而延误治疗;当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在病榻前写下“若我们离去,谁来守护孩子”……这些个体的困境,折射出中国超千万特殊人群的生存焦虑。
我国现行监护制度长期囿于“家庭监护”的传统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虽确立了意定监护与法定监护制度,那些无亲属、失独、单身等群体却常处于“监护”的空白地带,在医疗决策、财产管理、临终关怀等重大时刻,他们显得孤立无助。当家庭结构变迁撞上深度老龄化社会,传统监护模式已成为亟待填补的短板。
里赞代表的议案,本质上是对监护权的社会化重构,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对亲友关系的过度依赖,构建“政府主导+专业介入+社会参与”的三维监护体系。深圳试点“无家属患者绿色通道”的探索表明,当社区网格员被赋予临时监护人身份时,急救响应时间缩短了47%。可见,公共监护能够为失能者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建立公共监护人制度,需要精细化设计夯实。在选拔机制上,可设立“照管人资格认证体系”,建立从社区志愿者到专业社工的分级人才库;在监督层面,上海长宁区“区块链+监护存证”的数字化实践,为监护人行为追溯提供了技术范式;而在文化维度,需通过“生前预嘱”公证等配套服务,培育自主监护权意识。
文明的温度,体现在对脆弱群体的照拂之中。公共监护制度的构建,既是应对“银发浪潮”的未雨绸缪,亦是文明社会对个体尊严的温柔呵护。当孤寡老人不再因无人签字而延误治疗,特殊儿童不再因父母老去而无所依靠,“人民至上”的理念便得到了最好的贯彻。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