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服务持续激发向善力量——“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系列谈之五

相链区块链

  白木

  湘江之畔,少年志愿者在师长陪伴下植树添绿;社区广场,福彩志愿者为银发老人义务理发;托养中心,消防员与残障人士围坐笑谈……阳春三月,无数“雷锋”活跃在星城,将这座全国文明城市装点得愈加温暖动人。

  志愿是丈量城市文明的标尺。一座文明城市,一定是志愿者辈出的地方;而志愿者云集的城市,一定是文明的高地。在雷锋家乡长沙,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162万人,相当于每7个常住居民中就有1位“雷锋志愿者”。这份用爱心绘就的文明图谱,正是长沙人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的有力证明。

  要让志愿服务之树常青,需要构建起制度化的生态雨林。在开福区“志愿者学院”,银发老人通过学习智能设备操作,成为社区数字助老先锋;在雨花区“时间银行”,志愿者储存的服务时长可兑换健康体检等礼遇。有了培训、激励机制等保障,志愿服务就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

  在雷锋纪念馆的留言墙上,一名小学生的稚嫩笔迹令人动容:“我想成为像雷锋叔叔那样会发光的人。”这支62年不灭的精神火炬,如今正以更富时代气息的方式传递。当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手环,当青年创客用编程课点亮乡村孩子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雷锋精神的赓续,更是文明基因的创新性表达。

  站在岳麓山巅俯瞰,那跃动的“志愿红”已如映山红开遍全城。这是城市的绝美风景,更是人心的澎湃暖潮。当志愿服务成为我们的生活日常,便能持续激发向善的力量,让每一位市民在互帮互助中感受到幸福家园的温度,让爱与关怀在同舟共济中传递。


【作者:白木】 【编辑:易隽】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