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大的不动产” “东亚文化之都”城市主题交流活动在长研讨艺术城市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胡兆红 实习生 曾昭萍)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与国际交流中有着怎样的角色与担当?城市规划设计与艺术城市之间如何协同发展?“艺术城市”如何实现共融发展?……在今日上午举行的以美为媒·美美与共“东亚文化之都”城市主题交流活动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家围绕东亚城市的发展转型、城市更新与文化再生,展开主题演讲和主旨研讨。活动现场还发布了《艺术城市倡议》,倡议让艺术之光沐浴城市,从城市艺术走向艺术城市。
本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承办,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学术支持。
从“域牌”到“软城市”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大的不动产!”演讲中,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创建院长王中不约而同抛出这一理念,并分别从域牌和公共艺术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级市中都既有城市的部分又有乡村的部分,如果仅用城市品牌这一概念,则不免遗漏掉当地乡村的部分文化和建设,容易以偏概全,产生错误。”《域牌:为了准确,需要创造一个概念》,这是丁俊杰所作的演讲题目,在他看来,在区域的品牌建设方面,如果单独强调“城”的要素,不能准确地概括一个区域的总风貌。而以“打造某地品牌”的角度来讲,因为它需要覆盖所有的领域,所以在此种情况下,使用“域牌”的概念会更为准确。
域牌更强调城市基于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在历史发展与变迁中,所形成的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这种具有形象识别与独特文化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就如一个城市的宣传口号,要能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外产生吸引力;要能区域内激化活力,区域外形成竞争力。”形象地说,域牌能够使在这个区域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
在丁俊杰看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围绕着“建设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打造国际文化名城、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从区域品牌塑造方面发力,收获了良好的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
为什么那么多城市“千城一面”?在王中看来,因为我们的城市没有独特的品格,而这些独特的品格,是基于文化因子而创造的。如何从一座“功能城市”转变成一座“人文城市”?这是今天城市建设者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未来的城市发展是往文化积淀最深的城市发展。”王中提出一个“软城市”的概念,指的是软性和具有生长性的,能够给市民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能以文化艺术为载体所呈现和感知的城市灵魂与精神。公共艺术恰恰是城市文化最鲜明、最显现的载体,它可以营造空间、激活空间,塑造城市。
用艺术塑造城市灵魂
韩国著名当代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崔正化被誉为“塑料炼金术师”,他能将随处可见的塑料用品,甚至毫不起眼的日常物品利用起来,制作成各种各样风格多变的艺术品。
“塑料被认知为化学的、人造的、廉价的,甚至是坏的,但是在我看来,它也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自然产物(橡胶和油等天然材料是塑料的种子)。”崔正化在以《统生命体:没有你的我,没有我的你》为题的演讲中,向大家呈现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即便像微不足道的塑料,它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俗物”,而是自然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产物,是值得我们人类去反复审视的物品。
崔正化以大量的艺术创作证明,生活中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散发着艺术的光芒。比如在大型雕塑作品“莲花”中,采用塑料这种本身具有“廉价感”的材料,制作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这其中的反差和戏谑,刺激着观众去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冯峰也表达出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诗意并不在别处,就在身边。美术馆是一个城市的器官,能滋养一座城市。如果把城市看成是一个打开的美术馆空间,不但容纳艺术,同时也生产想象力,让人与自然、城市和谐共生,也就是说,当城市本身就是诗和远方,成了美好生活本身,那么在城市此时此地的生活,就不再是一种苟且的方式。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馆长秋元雄史,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新利,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峰,中国传媒大学设计学教授、广告学院副院长武定宇也就如何发展艺术城市谈了看法。在他们看来,艺术城市是黏合剂,是助推器,是文明的桥梁,它能优化城市空间配置、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提升民众审美和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美誉度和认同感,创造人类新型城市生态模式。
就像《艺术城市倡议》所希望的: “以城市为媒,用艺术服务城市建设,塑造城市灵魂,像伟大的艺术家、探险家那样思考、想象、言说我们栖居的城市,以集体的行动去书写我们共有的未来。”
在长沙市博物馆理事、文旅融合项目企划人卢妮看来,长沙不缺流量,希望更多人因为长沙的文化,而留下来,与这个城市共同生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