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史研究馆建馆70周年,馆藏名家书画大饱眼福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尹玮 通讯员 张灏)群贤毕至砚池畔,翰墨丹青写春秋。8日,“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建馆七十周年书画展”在湖南国画馆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3日,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

  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36幅,其中绘画作品89幅,书法作品43幅,篆刻作品4幅,包括了谢梅奴、杨应修、虞逸夫、陈白一、史穆、李立、易图境等一大批在全国颇具影响的书画艺术名家大家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有的是从文史馆馆藏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有的是近年来馆员、研究员辛勤耕耘的艺术新作,具有书画艺术的传承性、广泛性和代表性,既彰显了我省书画湘军的独特艺术风采,也演绎了我省书画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历程。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建馆初期,省人民政府聘请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为首任馆长,并聘请了有学识、声望、生活困难的文人耆宿为文史馆馆员,使之“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改革开放以来,文史研究馆吸收了一批有丰富文史知识或书画专长的离退休知识分子参与文献整理、古籍校点,举办书画展览等活动。2009年文史馆员新增参政咨询、调查研究任务。此后,馆员们围绕全省的中心工作,结合自身文化专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省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李文才在致辞中表示,70年来,馆员们在文史研究馆的组织下,开展文史研究、艺术创作、咨询国是、统战联谊等活动,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国家文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这次展览旨在展示70年来书画艺术馆员、研究员在书画创作方面的重要成果,缅怀前辈先生,重温建馆初心,总结历史经验,号召和团结广大馆员、研究员,为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华书画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不懈努力。

刘寄踪《傲然屹立极目云天》 均为省文史馆供图

刘寄踪《傲然屹立极目云天》 均为省文史馆供图

谢梅奴《十八方印谱》

谢梅奴《十八方印谱》

虞逸夫《自作诗》

虞逸夫《自作诗》

姜坤《金秋时节山乡醉》

姜坤《金秋时节山乡醉》

史穆《自作诗》

史穆《自作诗》

王憨山《苍鹰不搏即鸳鸯》

王憨山《苍鹰不搏即鸳鸯》

王超尘《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王超尘《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杨炳南《朱熹·春日》

杨炳南《朱熹·春日》

王友智《曾几·三衢道中》

王友智《曾几·三衢道中》

陈白一《夏夜》

陈白一《夏夜》

黄铁山《胜似春光》

黄铁山《胜似春光》

邹传安《秋水澄明》

邹传安《秋水澄明》

柯桐枝《芳野赋》

柯桐枝《芳野赋》

康移风《怀素书蕉图》

康移风《怀素书蕉图》

王金石《春涧》

王金石《春涧》


【作者:尹玮】 【编辑:大刘军】
关键词:书画 省文史馆
>>我要举报
  • 0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