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轻人的方式重新讲述湘楚大地文化故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推广月走出新路径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 通讯员 宋林

       以“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推广月活动,打破了人们对非遗的刻板印象,用年轻人的方式重新讲述湘楚大地的文化故事,探索出一条“传统基因年轻化表达”的新路径。

中非经贸博览会上,非遗登上国际展台。 均为长沙非遗馆供图

中非经贸博览会上,非遗登上国际展台。 均为长沙非遗馆供图

  霓虹灯下的古韵新声

  5月30日的滨江文化园杜鹃花剧场,仿佛被施了一场文化魔法。第九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授牌仪式,给非遗代表性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舞台上,各种奇妙的组合轮番登场:王志敏带着开福小戏骨艺术团,用充满湘味的长沙弹词rap《非遗传薪火》,把快板的利落和街头吆喝的韵味,都揉进了动感的节奏里;湘剧梅花奖得主周帆和师父陈爱珠合演的《沁园春·长沙》,高亢的唱腔中流淌着千年湖湘文脉;省艺职院的学生们则借助数字化场景,让《唐宫仕女图》里的人物“活”了过来,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最后,青少年宫的孩子们带来的戏曲串烧,那一声声稚嫩却有力的唱腔,恰似星星之火,预示着非遗传承的燎原之势。

  三场主题展览就像打开非遗宝库的三把神奇钥匙:“花儿与少年”非遗新传作品展借着端午和六一的热潮,设置了“童稚拾光”亲子手作区,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湘绣、铜官窑陶瓷的拓印、剪纸,在互动中感受非遗的魅力;“风华织梦”数字非遗场景,让古老技艺穿越时空,在现代科技中绽放新光彩。“星垂平野阔”精品展,百余件传世佳作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长沙非遗的精湛工艺。“长沙有戏 皮影千年”展则以光影为墨,锣鼓为笔,为湖湘皮影的当代新生写下生动注脚。数字技术的加持,让每一件展品都不再是冷冰冰的陈列,而是变成了能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记忆。

非洲游客在代表性传承人面前正襟危坐,沉浸式体验长沙剪纸的神奇。

非洲游客在代表性传承人面前正襟危坐,沉浸式体验长沙剪纸的神奇。

  烟火与世界的交响对话

  非遗的传承,关键在于一代又一代的接力。“非遗班的少年”实践活动中,湘绣、青山竹编走进中小学课堂,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孩子穿针引线、摆弄竹篾,在孩子们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非遗提灯人”志愿者培训项目,则让老师化身文化使者,用更专业、更易懂的方式,架起非遗与年轻群体之间的桥梁。这种“校园深耕+社会辐射”的模式,让非遗从博物馆的展柜里走出来,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烟火长沙 非遗好物”市集里,糖油粑粑的香甜气息和湘绣香囊的精致针脚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最具长沙特色的城市烟火。而在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乌干达演员威廉和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彭凤玲以袁隆平杂交水稻为灵感,共同创作的“稻穗面塑”,则让非洲客商读懂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中国故事。非遗小吃摊的热闹与国际展台的庄重相映成趣,长沙用“生活味”和“国际范”两种独特语言,让非遗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通用密码。

  非遗推广月,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青春实验。数字技术赋予千年技艺新的活力,校园课堂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文化的故事。当孩子们用竹篾编织梦想,当老师用年轻的话语解读古老智慧,长沙向我们证明:非遗的青春不是简单的新旧拼凑,而是让传统基因在现代生活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形态。在这里,千年文脉化作时代浪潮,非遗在青春的碰撞中永远焕发着蓬勃生机。

【作者:郑湘平】 【编辑:肖彪】
关键词: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