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华章 百变长沙 ① 新版图
长沙
新版图[1949-2019]
从6.7平方公里到567.3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范围在不断长大;从32米到452米,城市天际线不断被刷新;从4.37平方米到45.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在提高……
过去的70年里,长沙这座城市长大了,也长高了,也变美了。曾经低矮的小房子被高楼大厦所代替,曾经的农田也雨后春笋般“长出”了一排排具有现代气息的摩天大厦。
城市版图的不断生长,刷新着市民的感知,寄托着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见证着长沙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巨变。
2019年7月23日,高空俯瞰镜头里的湘江东岸,高楼林立,灯光绚烂,繁华都市散发着迷人的气质。近年来,通过湘江两岸夜景亮化提质改造,长沙用五光十色的灯光点亮了“山、水、洲、城”特色城市名片。
城区长大84倍
长沙有句老话:“南门到北门,七里又三分。”意思是说,长沙城从南门走到北门,大约有7.3华里,由南往北大概是从南门口到兴汉门的距离,由东往西只是天心阁到湘江边的长度。
1949年,长沙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只有6.7平方公里;到2018年,这一数字增长至567.32平方公里,相当于长沙城70年间长大了84倍。城镇化率更是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之初,长沙城镇化率仅为20.5%,至2000年提升至42.5%,2018年更是达到了79.12%。
如今,如果你要从长沙的“南门”到“北门”,再也不是用脚去走就能轻松完成的,城南到城北开车需以小时计。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每年城市的边界都在不断变化。
1952年,长沙市五一路修建完工;1972年橘子洲大桥建成;1977年长沙火车站竣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20余年间,长沙的城建脚步由慢变快,拉开了以五一路为轴线、东南西北快速扩容的序幕——
曾经的葡萄园正演绎蝶变传奇,一座梅溪湖国际新城拔地而起;曾经的水患重重的洋湖垸,已变身中南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昔日长沙最大的城中村鸭子铺,正打造“中国V谷”城市文化新地标……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长沙城市空间大幅拓展,城市功能不断丰富。
1978
1976年,长沙全景照片中,当时的最高建筑是火车站的钟楼,九层以上的建筑只有湖南宾馆和麓山饭店。
1984
1984年,在岳麓山顶拍摄的长沙城,城区的最高建筑是50.8米的蝴蝶大厦。
1998
1998年,湘江东岸已经开始变得高楼林立,位于五一路附近的湖南国贸中心、长沙中山商业大厦高度均突破100米。
2002
2002年,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长沙建筑高度突破了200米,位于东二环的荷花园电信大楼达到了218米的高度。
2019年7月27日,鸟瞰一江两岸,湘江百里风光带绿意盎然,近年来长沙推进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一个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图景跃然眼前。
城市长高14倍
如果标志性建筑的“海拔”可以算作城市高度的话,那么70年来,长沙这座城市足足“长高”了14倍。
1932年,位于中山路上的国货陈列馆落成,32米的高度,使其成为当时长沙最高最雄伟的钢筋水泥建筑。1949年后,国货陈列馆改名为“中山路百货大楼”,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依旧独领风骚,成为长沙人的时尚指南。
1962年正式营业的湖南宾馆,主楼9层,高达35米,是当时“湖南第一高楼”。
1977年,63.1米的长沙火车站让长沙建筑高度首次突破了50米,钟楼顶上耸立着10米高的火炬,是长沙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1992年,黄兴路上的中山商业大厦落成,大厦楼顶的旋转餐厅距地120多米的高度,在里面吃饭看景曾是当时最洋气的事儿。
2004年,长沙的高楼纪录被再度改写,218米的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正式投用,在当时被誉为“三湘第一楼”。
2018年5月,长沙国金中心正式开业,高452米,95层……从岳麓山巅远眺长沙城,城市建筑不断积聚着“拔节成长”的力量,不停攀升的高度,不断刷新着城市天际线。
从32米到452米,从5层到95层,不断更迭的“第一高”记录着城市筋骨强健的建设轨迹,也让长沙走上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之路。
●
长沙的中心
1984年10月1日,飞机航拍镜头下的橘子洲头。
2019年6月27日,灯光雕琢的橘子洲头,与精致精美的城市亮化遥相呼应,共同勾勒着繁华都市的轮廓。
●
向东
1978年航拍镜头中旳湘江东岸。
2018年10月3日,圭塘河绿带蜿蜒伸展,长沙大道两厢高楼林立,运达中央广场为城东增加了又一个高度地标。
●
向西
2009年启动建设前的梅溪湖片区,这里只是一条浅浅的小河,平静的画面,并不能让人多看几眼。
2019年8月7日,随着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的全面投入使用,梅溪湖国际新城已经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代名词。经过近年来高品质的规划建设,一个生态优美、依山傍湖的城市新中心已经成型。
2019年5月22日,湘江西岸的渔人码头,在灯光的雕琢中散发着浓郁的欧洲风情。
●
向南
1960年的坪塘,烟囱林立,是当时长沙新兴的工业区。
2019年7月16日,华灯初上时分,位于坪塘以北的华谊兄弟(长沙)电影小镇灯光璀璨,热闹非凡,不少游客在夜游中体验各种风格的异域风情。
城际铁路与芙蓉南路交汇,城铁列车从绿意盎然的暮云片区驶向株洲、湘潭。地处三市交界处的暮云片区抓住长株潭融城建设的契机,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
向北
1986年,两河交汇处的新河三角洲,分布着众多化工企业,往北是综合农场。
2019年7月24日傍晚,浏阳河入口处,滨江文化园与滨江新城隔江相望,一江碧水穿城而过,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湘江两岸的建筑上,都市拔节生长的气息扑面而来。
2019年7月17日,沿湘江往北,新华联铜官窑古镇内古香古色的铜官阁前,青墙灰瓦的建筑群临江矗立,散发着浓郁的盛唐气象。
住房扩大10倍
城市的地标性高楼,不仅是经济基础的表征,也是城市荣耀的载体,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长沙人的居住水平。
资料显示,解放初期,长沙市区住宅面积共有482.57万平方米,多为平房,矮小密集,77%以上的房屋为竹木结构,简陋棚屋——一种由杉木皮盖顶,外墙是木板,内墙是竹篾上面糊石灰的木板房。“道路不平、沟渠不通、饮水不洁、电灯不明”,是当时长沙市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长沙人均住房面积仅4.37平方米。
计划经济时代,当时的住宅多为“筒子楼”,一条走廊串联起多个单间,每个单间一般只有十几平方米,拥挤的走廊伴随着喧嚣吵闹和油烟弥漫。同时,多户共用卫生间和洗漱间,居住环境较差,特别是“内廊式筒子楼”还存在通风和日照条件不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住宅开始分单元进出,大小户型搭配,单独设立厨房、卫生间,水电按户装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到确立,1998年长沙开始进行住房体制改革,取消福利分房政策,开始推行住房商品化,房地产行业逐渐兴盛并得到长足发展。
如今,商品房市场迅速发展,长沙人的住房选择也越来越多,高档住宅区、复式楼、别墅、公寓、廉租房等多种类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购房人对于挑选房屋也有了严格的要求,不仅是面积、价格,就连采光、户型等都成了重要选择因素。
于百姓而言,“民生”二字彰显着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70年来,我们告别了平房低矮破旧、道路坑洼不平、服务设施缺乏的落后历史,实现了从住宅、道路、公园、广场到公共服务设施量的扩容和质的提升。
长沙人的“家”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从几代人共居一室的必需品,成为今天享受生活的“奢侈品”,人均住房面积从4.37平方米变为45.4平方米,经历了数轮洗礼与成长,长沙人住得越来越好了。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