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2035向往之城!《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为长沙发展擘画新蓝图
编者按
天上有颗“长沙星”,地上有座长沙城。麓山巍峨,湘水绵长,星城长沙三千载城址不变,以其坚韧与包容,不断书写着这片土地的辉煌与梦想。
日前,《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份总规不仅承载着长沙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与宏伟蓝图,更关乎每位市民的民生福祉与心之所向,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长沙实践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时强调,要抢抓国务院批复《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机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治理水平,以国土空间规划落地落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幅更加繁荣、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星城图景正徐徐铺开。让我们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上来,凝心聚力、同心实干,阔步迈向2035,努力将长沙建设成“智造创新名城、幸福山水洲城”。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玮蔚 陈焕明 彭放 范宏欢
打开2035年的大门,我们会遇见一个怎样的长沙?日前,《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沙,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荣光的璀璨名城,将以崭新的姿态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心往之,城必兴焉。铺开奔向2035的新蓝图,更加现代化、更具幸福感的品质长沙令人向往,向往之城的每一点变化、每一个进步都值得我们期待。
向往之城空间蓝图更加清晰
提到长沙,我们最先想到什么?
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还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岳麓山?是遍布大街小巷可以从清晨吃到深夜的网红美食,还是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立足于长沙独特的自然禀赋、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规划》擘画了长沙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规划》明确了长沙城市性质为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要求长沙充分发挥“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核心功能,努力建设成“智造创新名城、幸福山水洲城”。
作为千万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守住安全底线尤为重要。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决维护“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严肃性,筑牢安全基础,严格开发管控,更好彰显城市特色风貌。《规划》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同时明确了空间保护重点区域,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等。立足保护好“山水林田洲垸”生态基底,开展生态修复,全面构建“一江六河、东西两屏、南心北垸”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放眼湖南区域经济版图,长株潭以全省13.3%的国土面积、25.7%的常住人口,贡献了41.7%的经济总量。日前,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六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举行。会议要求,坚持把长株潭作为一座特大城市一体打造,不断提高长株潭都市圈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奋力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规划》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绘制了更加清晰的蓝图:
——高水平打造绿心中央公园。长株潭三市共建“全域美丽大花园”,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生态绿心、彰显湖湘特色的长株潭中央客厅、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品质共享空间”;
——高标准构建同城化交通网络。打造“同城同网”高快一体路网,形成多层次轨道交通格局,共同建设“轨道上的长株潭”;
——高起点谋划建设南部片区。统筹南部片区“一江两岸”规划,以湘江科学城、长沙奥体中心建设为牵引,引领推动重大科研平台、重大产业平台、重大公服设施、重要总部基地优先布局在长沙南部片区,形成湘江西岸“科创潮涌”、湘江东岸“气韵生动”的发展格局。
山水洲城空间格局更具特色
“一江两岸,山水洲城”是大自然赐给长沙的最佳禀赋。山水洲城所包含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底蕴,是长沙这座城市的底色,也是它区别于中国其他600多座城市的特色与价值。
如何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上做到“天人合一”,不负山水不负城?这是一张沉甸甸的问卷,长沙正在努力书写一张不负历史、不负未来的答卷。
《规划》立足历史底蕴深厚、山水格局优越、多元时尚创新的资源优势,强化“带岳襟湖”潇湘山水大势,擦亮更具“湖湘韵味”山水洲城的城市名片。
——着力彰显“山水洲城”独特风貌,重点强化“岳麓山-橘子洲-天心阁”山水洲城特色区,控制“看山望水”的视域走廊和城市形态。
——高水平建设湘江百里画廊,建设浏阳河、靳江河、捞刀河、沩水、龙王港、圭塘河等滨河风光带。
天上一颗星,地上长沙城。
历史文化风貌区是长沙城市的灵魂,是湖湘文化和城市记忆的主要载体。如何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片?《规划》明确,构建“市域—都市区—历史城区”三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系统保护历史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要素,让湘风楚韵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更加彰显。
幸福之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连续17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长沙幸福何来?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是关键之一。它给市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为城市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智利的车厘子、泰国的莲雾、非洲的农产品……在热爱美食的市民周宇看来,长沙交通运输的发展,让进口水果、冰鲜日益丰富着长沙人的菜篮子、果盘子,是实实在在的幸福;2024年7月5日,湘雅路隧道通车,至此长沙拥有了14条过江通道,加上建设中的暮坪特大桥和兴联路大桥,长沙即将拥有16条过湘江通道……在每天往返湘江两岸的上班族胡力航看来,市内交通日益便捷,上下班路途变得畅通,是触手可及的幸福。
面向2035,长沙将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将黄花机场打造成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构建1小时联系武汉、3小时可达粤港澳、5小时覆盖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的高铁交通圈,提升水运枢纽能级,优化公路运输体系;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形成“环+放射”的城市快速路网结构,优化跨湘江通道,打通微循环和“断头路”;健全绿色出行网络,形成“一横两纵”的轨道快线和“环+放射”的轨道普线方案架构,完善常规公交系统;健全慢行网络,到2035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5%至40%。
宜居宜业,始终是城市建设追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立足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规划》提出,建设全龄友好的幸福长沙,建立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文体有获的民生设施均衡布局,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优化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福利、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和配置标准,打造“15分钟生活圈”。完善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布局,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规划》还优化了产业空间布局,构建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和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形成“一江两岸、比翼齐飞”的制造业发展格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充足的空间资源。
发展蓝图绘就,关键在于落地见效。长沙正着力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维护规划权威,完善专项规划,严格监督管理,强化责任落实,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建到底、管到底。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段宁表示,将做好规划传导,确保总体规划的战略要求、核心指标、重大项目布局在下位规划中传导落实;严格实施监督,建立常态化的国土空间城市体检制度。
开往2035的“列车”已启动。让我们携手并肩、同心合力,共同奔赴一座产业兴旺、交通便捷、人文厚重、宜业宜居的向往之城。
专家解读
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是长沙新时期的战略使命
张尚武(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规划》描绘了长沙市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新蓝图,其中建设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是这一版总体规划最值得关注的内容,围绕长沙这一新时期的战略使命,《规划》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新定位:建设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
与以往不同,长沙的新定位要放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以及长沙建设中心城市的功能逻辑两个角度来认识。建设“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是统领性的,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基础功能,“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和科技创新”是核心功能,彰显历史人文特色是中心城市的支撑功能。
新格局:引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当前,城市群、都市圈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心之一,长株潭一体化经历数十年发展也成为都市圈建设的经典实践。长沙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双核心”之一和长株潭都市圈的龙头城市,探索了许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益经验,也是新时期进一步发挥长沙中心城市作用的重要路径。
新动能:充分把握城市动能转换的新态势
面对未来趋势变化,长沙的烟火消费底色、创新产业实力和幸福宜居氛围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
消费方面,烟火气浓、新消费活力强是长沙重要的城市特点。《规划》进一步加强了对消费空间的统筹优化布局,提出与重大枢纽、省会服务功能、创新创意空间相结合,持续营造新消费发展空间。创新方面,《规划》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提升到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高度,并将创新功能培育和空间布局贯穿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城乡功能布局、公共服务和品质魅力、新型基础设施等各个维度。宜居方面,《规划》将提升长沙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作为确立城市未来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长沙青年群体占比较高,城市活力充沛,对人才吸引力强,未来发展人口动力较为稳健。
新空间:为新一轮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规划》提出“集约发展”的国土空间战略,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充分保障承载城市核心功能的空间需求。
在城镇空间布局上,聚焦湘江科学城等创新平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和苏圫垸地区等文化创意集聚区、黄花机场和长沙南站等重大枢纽、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等开放平台,重点强化对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空间、文化创新功能承载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开放平台、省会服务等重要功能的发展空间保障,推动各类要素向核心地区集聚,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
总体上,《规划》聚焦长沙新时期的战略使命,对长沙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发挥区域带动作用作出了整体谋划,是引领长沙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蓝图。当前正是从“十四五”迈向“十五五”的重要窗口期,需要长沙进一步积极谋划近期行动安排,为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基础。
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 生态优先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洲垸
李满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国土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三区三线”作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系统的空间管理框架。《规划》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鲜明特点:
一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扎实开展耕地保护工作,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长沙以坚定承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动写照。《规划》以“扩面积、提质量、增效能”为目标,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以“育良种、推良机、用良法”为核心,努力打造种业和农机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
《规划》致力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长沙市耕地保护新格局,建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划、建、管、补、护”长效机制;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构建具有长沙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格局;引导乡村有序发展,推进乡村发展区合理开发,全面营造具有湖湘特色的乡村空间。
二是树牢生态安全理念,统筹护卫绿水青山。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遵循。其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规划》全面考量长沙城市特性和生态环境,制定了统筹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促进长沙保持永续繁荣和长久竞争力的发展策略。《规划》充分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并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洲垸,通过蓝绿空间和生态走廊的规划建设,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恢复,以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通过生态布局规划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长沙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
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建设智造创新名城
张圣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长沙新的历史使命,承载着长沙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殷切期望。国土空间规划注重对各级发展战略的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作为支撑长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基础性规划,《规划》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战略部署,科学精准地确定了长沙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充分体现了长沙积极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强化省会责任的大城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共编制过多版城市总体规划,历版总规对长沙城市性质的表述前后传承,主要集中于“湖南省省会”“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个方面。当前,《规划》在延续历版总规城市性质提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发展要求,提出长沙城市性质为“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第一个城市性质是“湖南省省会”,这是对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的延续,体现了长沙扛牢省会担当、强化省会作为的“恒心”。
第二个城市性质是“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规划》提出共建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统筹推进高水平开放、协同保护修复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措施,体现了长沙积极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决心”。
第三个城市性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也是对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的延续,《规划》提出构建“市域—都市区—历史城区”三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建设“湘风楚韵”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长沙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用心”。
第四个城市性质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提出强化航空枢纽国际门户功能、提升国家铁路枢纽地位、增强水运枢纽能级和区域联动、优化区域一体的公路运输体系等措施,体现了长沙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信心”。
在城市性质下,《规划》还提出了长沙的核心功能定位是“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对长沙未来重点提升的城市功能进行了细化指引,体现了长沙进一步做大做强制造业、服务业及科技创新核心功能,深度融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格局的卓越理想。
总体而言,此次长沙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是在全面考虑全国新发展格局、科学研判长沙核心优势和发展潜力后确定的,“智造创新名城”这一愿景提法也高度概括了长沙核心功能特色,对于长沙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性、方向性意义。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