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医院以学科建设提升救治能力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再续百年辉煌

今年3月14日,长沙最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长沙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给她送上祝福。潘燕 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杨玲 万青)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在长沙,一所百年医院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代代赓续——抗战时期,共赴国难救治伤兵和百姓;解放战争时期,不分昼夜抢救解放军伤病员;在非典、甲流防控和汶川地震救援时,英勇无畏冲锋在前……它就是即将迎来百岁生日的长沙市第一医院,在历次国家与民族经历重大考验之际,它站得出、立得起、打得赢!

  百年医魂,薪火相传。长沙市第一医院始建于1920年,2007年与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长沙市传染病医院合并,发展为“一院三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和公共卫生救治于一体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面对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作为省级唯一、市级定点救治医院,从1月17日至3月14日共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39例,治愈率99.16%,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漂亮答卷。日前,长沙市第一医院被推荐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1月21日,经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湖南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在长沙确诊的消息公布,打破了庚子新年的喜悦气氛。此前几天,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已在长沙“小汤山”——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率先打响。

  1月16日,从武汉来长沙探亲的罗女士,因发热、咳嗽就诊于长沙市第一医院,肺部CT结果提示高度疑似新冠肺炎。17日,长沙市疾控中心反馈其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医院立即将罗女士转移至北院隔离病房救治,长沙首支17人救治小组随即集结。

  长沙是距离武汉最近的省会城市之一。武汉封城前离城的人群中,湖南是全国第二大流入目的地。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承担了全省四分之一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长沙全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239例患者中,154人为湖北省输入、接触病例,重型和危重型病例45人。

  罗女士就是一位重型病例,她有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病情发展迅速,很快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加重。医疗团队密切观察、合力研究,帮罗女士闯过了一个个生死难关,最终康复出院。

  首战告捷,战“疫”形势却愈发严峻。

  1月29日至2月5日,确诊病例快速增加。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平均每天收治15名确诊患者,最多的2月5日收治了23名,隔离病区迅速增加到7个。为了尽全力救治每一名患者,长沙市第一医院近400人投入抗疫一线,分批培训全市1020名医务人员,并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省部级医院联合成立高级专家组和现场专家组,现场专家组每天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及时将危重症患者提交高级专家组会诊,确保救治成功率。

  重症患者张奶奶在隔离病房经历了九死一生,持续昏迷,80%的肺组织受到病毒侵犯,合并气胸,多脏器功能障碍。省部级医院的专家会诊时,一致认为抢救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

  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紧急气管插管,上有创呼吸机,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开展床旁血液净化……重症、呼吸、感染、康复等多学科团队日夜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把张奶奶从死亡的边缘一点点拉回来。

  意识逐渐恢复后,张奶奶仍然长时间无法脱离呼吸机,全身肌力很差,几乎看不到好转的希望,情绪极度悲观。全体医务人员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在积极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两小时一次翻身,每天两次抹身,三天一次洗头;每天陪在老人的病床边拉拉家常,让家属录制视频给她加油打气,帮她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康复团队针对性地实施各项康复治疗训练,确保患者身体功能逐步恢复。经过不懈努力,张奶奶终于成功脱离了呼吸机,病情也一天天好转起来。

  “感谢长沙第一医院的亲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张奶奶从恐惧到接受,从昏迷到清醒,从绝望到新生,在康复出院的那天,她拉着医护人员的手,几度哽咽。

  3月14日,长沙最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迎着暖阳走出隔离病房。长沙市第一医院多学科团队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实现了“在院确诊病例清零、全体医务人员零感染、院内零交叉感染”的目标。

  时隔5个月,医院党委书记漆晓坚回顾这段难忘的历程时说:“新冠肺炎阻击战的胜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省市各级医院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长沙市第一医院在历次新发、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磨练。”

  练兵千日  用兵一时

  “面对疫情大考,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归根结底考验的是医院的学科能力。”院长刘激扬说,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感染病学科、呼吸病学科、重症医学科成为救治患者的绝对主力。作为承担着区域公共卫生救治职能的医疗机构,医院格外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病学科有70年历史,是目前长沙市级医院中唯一的感染病学科,设有艾滋病专科、结核病专科、病毒性肝炎专科、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动物咬伤门诊等特色专科,在重症传染病的抢救治疗及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正联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积极创建传染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首批进入新冠肺炎隔离病房的17名白衣勇士中,近一半来自感染病学科。

  呼吸内科成立于2001年,2010年和北院结核专科合并成为呼吸医学中心,被评为长沙市医学重点专科、湖南省重点建设专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周志国临危受命,成为隔离病房总负责人。他带领救治团队率先总结了新冠肺炎救治的“长沙经验”,制定了长沙市新冠肺炎救治的“专家共识”,得到国家督导组和省级专家组的认同,在全国进行推广。

  重症医学科创建于2001年,目前已发展为拥有8个病区的重症医学诊疗中心,是长沙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长沙市医学临床重点专科。体外膜肺氧合(ECMO)被称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终极武器”,代表着一所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生命支持技术的最高水平。在新冠肺炎战“疫”中,长沙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携手,运用ECMO技术救治了3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今年6月,又在长沙市率先独立成功开展ECMO技术,为一名30岁的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创造了生命奇迹。

  平时练兵,战时出征。长沙市第一医院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打好“平战结合”组合拳。

  新的百年  新的征程

  当前,全国疫情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长沙市第一医院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聚焦群众就医模式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变化,大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一方面继续以学科建设带动医院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把临床和预防高度融合。

  56岁的郭先生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今年6月再次因左侧肢体麻木乏力入院,CT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节段性闭塞,对侧颈动脉狭窄,随时可能发生致命性大面积脑卒中,加之颈动脉病变节段极高,手术难度很大。血管外科和神经内科联合多学科专家制定手术方案,血管外科团队实施手术,短短20分钟,颈内动脉离断、斑块剥离和重新吻合一气呵成。手术第二天,患者原有症状完全消失。

  传统优势学科强强联手,加上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为完成这类高难度复杂病变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今年,医院设立专项资金,全力打造3至5个省内领先、市内领军学科,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加速推进市120急救中心北分站和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建立院前、院内无缝对接的急救体系,不断提升疑难危急病例诊治和急诊急救能力。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医院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扩大网上预约、线上诊疗覆盖范围,减少病患来院次数,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成为新趋势。长沙市第一医院在市级公立医院中率先开通互联网医院,将专科优势从线下发展到线上。手机打开医院微信公众号,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得到医生的问诊和康复指导,药品快递配送到家。7月28日,医院与长沙县卫健局签订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体系共建协议,推进慢病医防融合管理医联体建设项目,启动远程连线会诊,重点对基层常见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进行技术帮扶和健康宣教,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卫生服务。

  医院新住院大楼即将投入使用,省市共建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工作积极推进,百年一医“一院三址”“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正日趋成熟。“以院为公、以德为尊”的院训扎根星城大地,一医人将在百年新征程奋力书写医院未来发展新篇章,托起长沙百姓健康梦。

【作者: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杨玲 万青】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长沙市第一医院 医师节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