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3人失明多年后 在长沙这家医院重见光明(视频)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王洁 汪泉佺)“真的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见!”今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已经失明3年的刘女士戴上特殊的眼镜,重新看见了眼前的世界。该院在全球首创“IMIE智能视觉植入器”手术,帮助包括刘女士在内的3位失明多年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重见光明。据介绍,该技术是目前治疗视网膜病变盲人唯一长期安全可靠、恢复“有用”视觉的方法,为全球2000余万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患者带来了光明的希望。
喜讯:手术精准植入,失明多年后重见光明
在视觉训练室,刘女士戴上特殊的眼镜,正确辨识出了屏幕上依次显示的数字,也能分辨出物品的颜色。医生告诉她,预计通过6个月的视觉康复训练,她有望基本实现生活自理。
10年前,刘女士患上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视力逐渐下降,3年前已经完全失去视力,只对闪光灯打出来的强光有一点反应。原以为只能在黑暗中度过余生,直到今年8月6日,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许惠卓教授主刀,为她植入了世界首例“256通道柔性电极视网膜上植入式电刺激器”。术后摘下眼前的纱布,刘女士已有了光感,经过2个月的视觉训练已能实现室内行走、识别数字、家用生活物品分类等。
该手术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把直径仅6毫米的电极阵列贴附到厚度仅0.4毫米的视网膜上的合适位置。“如果把眼球比作鸡蛋,那么视网膜就可以比作蛋壳和蛋清之间的薄膜。我们需要用一个直径250微米的‘钉子’将电极阵列固定在视网膜上,需要凭借经验来目测最佳位置,而且只有1次固定的机会。”许惠卓介绍,经过前期大量动物试验及丰富的眼底疾病手术经验,目前该手术已探索到最佳的手术方式。
原理:绕过病变视网膜光感受器,电刺激产生仿生视觉
“如果把人的眼球比作一台相机,晶状体是镜头,视网膜就是底片。视网膜将获得的信息转换成生物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许惠卓表示,一旦视网膜受损,人眼就无法接收光线信息,从而无法产生视觉信号。
“IMIE智能视觉植入器”直接绕过受损的视网膜光感受器,通过外部视频装置和眼内植入体产生电刺激,从而形成仿生视觉。
患者佩戴装有摄像头的特制眼镜,摄像头捕捉的图像信息通过视频处理装置进行数据转换后,无线传输给患者眼内的植入体。植入体的专用集成电路根据接收到的数据生成电刺激脉冲,通过柔性电缆传输至贴附在视网膜上的电极阵列。电刺激脉冲诱导视网膜黄斑区域的可用视觉神经细胞,产生电生理反应,通过视神经传输至大脑视觉皮层,使患者产生视觉感知。
该技术将为严重至深度视网膜色素变性、严重老年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仍保留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致盲疾病患者带来光明。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老年黄斑变性分别是20岁至40岁和65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全球累计患者人数分别达150万和2000万。
许惠卓表示,“IMIE智能视觉植入器”产生的仿生视觉与人体本身的视觉并不相同,因此术后的视力恢复程度,与使用者理解能力、配合意愿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需要约6个月左右的恢复期,使用者实现基本的生活自理。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