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 赤胆英雄传
■尹红芳
一场疫情起江城
千万英雄赴征程
炼修平生报家国
忠心赤胆献黎民
2020年6月12日19时许。醴陵市。华灯初上。肆虐的高温耗尽了一天的热力,习习南风吹拂着晚归的人们。遛狗的、摆地摊的、跳广场舞的……各色人等渐次登场,这座美丽的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在临近渌水的一个小区内,一位中年人行色匆匆,目光焦灼,仿佛晚归的孩童,忐忑不安于父母的呵责。蓦地,他的身躯微不可察地一震,视线投向那个有些佝偻的身影——随即,他疾步上前,轻呼道:“妈,我回来了!”
这位中年人,名叫吴安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被誉为“湖湘感控第一人”。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他第一时间奔赴武汉,辗转哈尔滨、吉林……为守护数万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他已在抗疫“前线”奋战了129个昼夜。这一天,正是他刚刚解除隔离、完成核酸检测后的第一天,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中,见到了魂牵梦萦的老母亲。
5个月,这是他参加工作以来,离别母亲时间最长的一次。“哥,你不知道啊,你不在家的这段日子,妈天天看采访你的节目,时时往楼底下张望,又怕你工作不安心,电话都不敢打,有时还偷偷地躲在床上哭呢。”正在厨房里为哥哥嫂嫂操办晚餐的妹妹吴南英“告状”道。
“你别听她瞎说!”妈妈是向着儿子的,“妈知道你是在为国家出力,妈不怪你。”
“妈,我去打了三仗。”说起这个,吴安华有点“得瑟”,就像小时候拿着满分试卷回家的孩子,又像那个40年前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家报喜的少年,“在武汉,在哈尔滨,在吉林,我都打胜了。”
在母亲面前,即便是年近花甲,孩子永远还是孩子;而在14亿中国人面前,千万英雄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大写的“人”,吴安华就是其中一个。有人说他是 “斗士”,有人说他是勇士,是为全国42000余名医疗队队员创造零感染奇迹的英雄。
第1章
年关奉命赴武汉
疫情感控创方案
2020年1月21日,腊月廿七,中国一年一度最大的“人口大流动”行进中,G404次高铁上人头攒动。
3车厢10D,二等座。饥肠辘辘的吴安华看了看车票,迅速地把背包从肩上取下来,安静坐下。他理了理有点凌乱的头发,将衣衫捋整齐。随后,仔细检查了一下包里的物品。
这是一次紧急的出行。几个小时前,吴安华还同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黄勋教授在医院查房。国家卫健委来电,令吴安华马上赶赴武汉。吴安华清楚此行刻不容缓,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回家迅速收拾几件衣物,连中饭都没吃。
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后,吴安华便一直奔波于湖南省内的医院做院感巡查工作,密切关注疫情进展。当接到国家卫健委的通知时,他感到了事态紧急。
高铁飞疾前行,吴安华的表情有些凝重。吴安华想起了曾经那些与灾难、与病毒“抗战”的日子:1998年全国特大洪灾,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4年埃博拉病毒侵袭以及禽流感蔓延,每一次大的灾难和疫情来袭,吴安华都第一时间奔赴前线,奋勇“作战”,并最终凯旋。这一次,应该也会很快“胜利”回家的,吴安华想。
15时10分,G404到达武汉。17时左右,吴安华到达宾馆,他见到了老朋友李六亿,一位知性干练的中年女性,她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安华和李六亿是此次中央赴湖北指导组院感防控专家,也是最早一批驰援专家。他们所在的院感防控组就是属于医疗救助组。国家卫健委给他们的任务,便是保护好医护人员的安全。
吴安华和老朋友李六亿寒暄了两句,两人立刻进入了感控方案的讨论之中。他们十分清楚,要防止新冠肺炎扩散,首先是要做好防控,那就必须尽快制定新冠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两人讨论了近两小时。简单的自助餐,吴安华和李六亿匆匆吃了几口,放下碗筷。他们继续讨论。从既往的呼吸道传染和预防方法,到曾经参与“非典”的抗战经验;从医护人员的防护、全员的培训,到如何做好医院感染检测和病人感人检测,如何做好清洁消毒管理;从如何加强患者就诊管理和教育,到如何加强感染爆发的管理,甚至是医疗废物的管理……
“一定要做到360度无死角。”吴安华和李六亿两人无比慎重。 整整8小时,到深夜12时,一套完整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终于成型。深夜12时30分,他们将这份《指南》发送到北京。
1月22日,《指南》从北京向全国各地迅速发布。吴安华认为,在这份《指南》中,最关键的是有效提出了两大措施: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两大措施是疫情中所有人员避免感染最为有效的方法。
《指南》发布的同一天,一大早,吴安华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他发现,医院出现一些医护人员感染。此时,医院的床位特别紧张,因为确诊比较慢,出现的实际病例要比确诊的病例还多。吴安华敏锐地看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一线的医生护士,许多并不是来自于感染、呼吸等科室,他们对院感防护知识相对缺乏,自我防护能力较弱。
吴安华认为感控工作和培训工作时不我待。他同李六亿教授主动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建议。其一,医疗队中应配备专业感控人员;其二,必须对前来救援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再上岗。
不出意料,这些创造性的建议迅速被采纳。
第2章
百场培训抢时间
四万医护无一失
大年三十,中国人最重视的除夕团圆。这一天晚上,来自上海和广东的最早一批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到达。第二天正月初一,春节,中国传统佳节。吴安华开始对医疗队进行培训。吴安华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有些感慨。队伍里的很多男队员,剃了光头,一些女队员,剪掉了长发。吴安华还看到,大部分年轻人都是“90”后,他们和他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大。
吴安华落泪了,他心潮翻滚:这些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大年三十赶到这里,连团圆饭都没有吃,他们都是家里的宝贝,却如此不顾安危地奔赴“战场”,何等不易。
从他们脸上,吴安华看到了满腔热情,看到了勇敢,也看到了一丝不安。那时,武汉已按下暂停键,路上几乎空无一人,不安的情绪四处蔓延。
吴安华觉得,接下来的培训,必须给他们力量,给他们安全感,他看到了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
给医护人员培训的一共3人,除了吴安华和李六亿教授,还有来自北京地坛医院的蒋荣猛教授。
从第一天,3人便像拧紧发条的钟摆,再无止歇。最开始的几次培训,3人分工协作,两个人负责一场培训,每个人轮流讲40分钟。渐渐地,全国各地的支援团队纷纷到来,3个人必须同时上阵,每个人负责一场培训,至少讲授70分钟。
每次培训,吴安华都发现,医护人员早就安安静静地在那里等他们。吴安华和他们相见,没有任何寒暄,他打开课件,争分夺秒地给大家上课。讲完之后,又得赶紧离开,因为接下来还有其他医护队伍在等着他。
培训时,所有人都不能随便摘下口罩,每次讲得口干舌燥,吴安华只有忍着,有时候感觉喉咙要冒烟,吴安华用劲吞了吞口水。等到上车,他赶紧摘下口罩喝水。
每一天,吴安华3人都要走好几个地方,陪同培训的工作人员担心他们太累,建议他们用前期培训的录像代替现场培训,但是3人都不同意。后来有人问及此事,吴安华说:“我和李六亿、蒋荣猛都是湖南人,能吃苦耐劳是我们湖南人的精神特质。”那个时候,他们三人一致认为,培训不是小事,不能有任何马虎,自己苦一点,或许就可以拯救一个人的性命。录制好的录像硬是没有被顶替一次现场培训。
随着培训人数的增多,培训的条件也越来越艰苦。在没有投影的地方,吴安华加大自我演示力度;在没有话筒的地方,吴安华扯着嗓门喊;没有合适的场地,吴安华随便找块地儿,站着就开讲。
有两次经历令吴安华记忆尤为深刻。一次是在“雷神山”,吴安华站在一堆刚刚踩实的黄土上,拿着小喇叭,声嘶力竭地讲,场地太空旷,吴安华只有一次次提高自己的嗓音。一讲完,吴安华便感觉喉咙深处,如一支烟火在烧,又痛又痒。还有一次是在一个小区的楼道里,来自河南医疗队的100余人聚在楼梯间,吴安华拿着好不容易借来的话筒,扯开嗓门给他们足足讲了70多分钟,一讲完,他感觉成千上万的“蚊子”围绕着他嗡嗡叫。
大家问吴安华累不累,吴安华每次都微笑着说:还好。
可是,能不累吗?大家记得,吴安华讲得最多的那天,一共6场。他往返270多公里,为9支医疗队、1182个人,讲了整整450分钟。
晚上回到宾馆8时许,吴安华还不能休息。每天,他都会和李六亿教授一起备课,将课件更新,忙到深夜12时。他们认为,疫情是不断变化的,对防护的培训也需不断跟进。这些培训的课件内容,不止在培训时讲,还在《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公众号上推出。前前后后更新的三版课件,浏览总量就已超过10万次。
那晚,更新完课件的吴安华回到宾馆,他一头倒在床上,休息了一小阵,再起来。他开始检查自己的脉搏,暗暗对自己说:决不能倒下。
偶尔,妻子李凤云和吴安华通个话,她担心他,他安慰她道:“你放心好了,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把握得了。”
事实上,吴安华的身体并不“强硬”,年近60的他,2009年曾发生心肌梗塞,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并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参加培训的医护人员看着吴安华每天如此辛劳,不免有些担心,可吴安华却总更关心大家。医疗队年轻人多,每次培训,他都叮嘱他们:一定要吃饱饭。面对女医护人员,他总是强调:“你们可别想着塑身减肥,害怕长胖咧,只有吃饱饭、睡好觉,才能提高免疫力啊!”他还让大家互相“检举揭发”,只要发现谁带病上岗,必须上报。
事实证明,吴安华等院感专家的培训,在感控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四万多人,万无一失。”吴安华无不自豪地感慨: 武汉“抗疫前线”这么多医护人员,平均每人工作时间保守50天,却安然无恙,确实可以说是创造了世界记录。
在武汉的这些天,吴安华一共培训了100多场,总计为15000多人进行培训。
第3章
再受命转战东北
平疫情智保平安
2020年4月1日下午5时许,吴安华同湘雅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131名队员抵达长沙。满眼的鲜花和此起彼伏的掌声,让吴安华激动不已。队员们齐喊“百年湘雅,矢志报国”的口号,深情地唱着《歌唱祖国》,吴安华眼圈发红了。
吴安华在长沙安安静静地隔离15天后,他再次接到一个电话。4月16日上午,吴安华急匆匆去例行体检,下午,再次急赴哈尔滨。这一天,哈尔滨对外公布,新增6例新冠肺炎病例,国家卫健委安排湘雅医院吴安华和潘频华教授第一时间过去支援。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吴安华不敢有半点耽搁,即刻启程。飞机飞到青岛,转机时,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取消,吴安华只有等。落地哈尔滨,已是4月17日晚间。
一到目的地,大家便聚在一起开会,商量第二天要去医院做的事情。他们开始做调查,做设计方案,然后,紧锣密鼓地对来自黑龙江全省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并指导他们如何救治。
这一待又是半个月。“半个月的时间里,每天也要做很多事情,一共跑了10多家医院。”吴安华轻描淡写地说起这些工作。在哈尔滨的日子,虽然也很忙,但精神压力没那么大,湖北的成功感控经验,让他们做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但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吴安华强调。哈尔滨的疫情,基本上按吴安华等人的预想,没有节外生枝,很快便得到了控制。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5月10日,正欲返程的吴安华再次接到国家卫健委通知,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告急”。吴安华再次急匆匆告别哈尔滨,准备前往舒兰。
铁路封了,只能坐汽车。经过长时间的颠簸,终于到了舒兰市,吴安华径直朝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奔去。他向医护人员呼吁:“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一定要顺藤摸瓜找出传染源,把密切接触的所有人都管起来,只要密接人员在管控之内,就没问题。从湖北到黑龙江,再到吉林,最大的区别是从未知到已知,从武汉到哈尔滨和舒兰,我们是带着办法去的,这是抗疫斗争中用血汗换出来的经验。”
除了培训工作,吴安华还从医院病区的楼房改造等流程布局来指导他们。
这些天,吴安华的强烈感受是:新冠肺炎传染性比较强,如果不能早期发现病例,不严格做好防护,后果是相当可怕的。
吴安华清楚地记得,在吉林市的一家医院,有一名护士,她母亲与新冠肺炎病人有过接触,她和母亲在一起,是次接触,两人都被感染。当时,医院很着急,向吴安华求助。吴安华推测,只要做好防护,其他人是不会感染的。果然不出所料,这些天,医院各项工作把关到位,既没有医护人员感染,也没有病人感染。
在哈尔滨和舒兰,有着丰富经验的吴安华等感控专家的预测,与实际状况相吻合,甚至比实际状况还好。在哈尔滨,他们预计不超过100人感染新冠肺炎,结果最后确诊101人,在舒兰,目标不超过50人,最后确诊是46人。
5月29日上午11时许,“鏖战”129天的吴安华终于返程回家。在机场,他们受到了英雄般的热烈欢迎。
吴安华想起了同在抗疫一线的专家,心中甚是牵挂。他对身边迎接他回家的同事说:还有个地方我没去,那是牡丹江,我们回来的时候,还有一些专家没回来,他们比我们更辛苦。
不管在电视采访还是医院会议上,吴安华提醒大家,千万不能放松警惕。他认为,目前,整体来说已经进入常态了,但所有人还是要注意预防感染。他一再强调: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每一个人,都要有预防意识。
他强调,预防感染,不仅仅是预防新冠肺炎,所有的感染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有一些感染病有疫苗,应该去咨询打疫苗,小朋友、老年人要打,医护人员也要打。对于新冠肺炎,暂时没有疫苗的,就一定要遵循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社区指南,严格按照指南去做。
他还提出几点详细建议。其一,人多的地方,尽量不去,不聚集,公共场所要做好卫生通风。其二,饮食卫生要注意安全,比如提倡用公筷。其三,不要随地吐痰。其四,咳嗽、打喷嚏,尽量避开人。其五,不要高声喧哗,高声喧哗一样会散播飞沫。其六,做好手卫生。养成常洗手的习惯。
吴安华一遍一遍地强调这些注意事项,殷殷之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他还谈起了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他说,关键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健康工作方针,改善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这些举措,利国利民。这些话语,从他口中说出,如静水流深,更有几分磅礴伟力。
第4章
因热爱终成名家
赤诚之心报祖国
2020年5月30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隆重召开,吴安华荣膺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面对新闻媒体,他真诚地说:“这次大部分的获奖者都在抗疫中努力过,这体现了国家对疫情防控的重视,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以后做好这项工作的鼓励。”他坦言,获这个奖,也没太多感想,一直做感控这项工作,也只是因为热爱它。
1980年,好学懂事的吴安华顺利地考上了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一开始,他学的是临床专业。因为张铮老师的启迪和影响, 1993年博士毕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那天,他从传染病科调到了感染控制中心。
吴安华回忆,那个时候,作为医生来讲,愿意做这项工作的并不太多。不管是工作的选择还是专业的发展,导师张铮如一盏明灯,给了他热忱和力量。那时,从传染病科到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张铮教授作为很有名的传染病专家,尽管他专攻传染病的,一直支持吴安华的感控工作。
“只是因为喜欢,只是因为热爱,我内心特别愿意去做。”吴安华一直认为,“院感无小事”。 吴安华对感染病的研究有着强烈的兴趣。比如SARS 、MERS、埃博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等,吴安华从对这些病毒的研究和攻克中,找到了特殊的兴趣和快乐。
这些年,吴安华将自己“陷进去”“扎进去”,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许多人称其为“湖湘感控第一人”,吴安华每每摇头:“饮水思源。我们湘雅医院一直很支持这项工作,包括我的前任,我们医院感染控制中心的老主任徐秀华教授,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提起自己的工作单位湘雅医院,吴安华言语中总透出几分自豪。他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是在感控方面成立较早的协会,十多年来,自己担当两个学会的副主任委员,更多地体现了湘雅医院在感控方面的实力。这些年,医院也越来越重视感控工作,就感染控制中心,博士就有6个。
从大学毕业,35年来,他深深感谢生活于此工作于此的湘雅医院。他说,医院给了自己学习的平台和激励。作为全国医院感染培训基地,湘雅医院每年都要开展多场培训,作为培训导师,自己更需要不断学习。另外,作为医院《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的主编,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和动力了。
此次抗疫,不管是在湖北、在黑龙江、在吉林,吴安华认为,这几个月忙不停歇地“作战”,对于自己是磨炼,更是学习。在解决问题中,他对感控的认识更深了;在全国省内外专家的研讨中,他对各种资讯的掌握更丰富了。还让他开心的是,在百余天的抗疫培训中,他还特别欣慰地看到不少曾经自己培训过的学员。
他还有更多的期待。他期待,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能进行感控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感控技能。他认为,一个人再强大,一个团体再强大,对于感染的应对来说,都是不够的。为此,他呼吁:在医学教育的本科教学阶段,对所有的医学类学生,都要进行感控的教育。他觉得,只有这样,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真正做好感控工作和本职工作。
有着多年感控经验的吴安华推测,未来,我们可能还会面临新的挑战,比如新的传染病、细菌耐药,这些挑战是巨大的,可我们从不会退缩。
【作者手记】
6月的一个傍晚,在留芳宾馆21楼茶室,吴安华接受了我的采访。
他的声音清晰而低沉。访谈间,吴安华两次哽咽。第一次是谈起武汉离去的那么多人,他叹惜他们脆弱的生命;第二次是谈起他的母亲。“这些天,我在外的日子里,母亲其实很担心。因为担心,她睡不好,还瘦了七八斤。这些担心,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我是祖国的儿子,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救死扶伤,乃职责所系。” 吴安华聊起了自己86岁的母亲,聊起了当初的出行和如今的平安回归。他的目光中闪耀着,一片赤诚之心。
7月25日晚上,我再次电话采访吴安华时,他又已开赴大连抗疫第一线。他正忙于疫情现场指导,没能接受我的电话采访……在夜色中,我面朝东北,遥祝吴教授早日平息疫情,早日凯旋……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