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会忘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3日讯 据今日宁乡消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回顾这部悲壮豪迈的抗战史,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伟大赞歌。值此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之际,《沩水春秋》推出特别节目,带你重温宁乡人民不能忘却的抗日故事,铭记当年那些活跃在战争一线的宁乡籍抗日人士。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1938年9月至1944年6月,日军飞机12次轰炸宁乡,特别是1944年6、7月间,日军三次进攻宁乡,驻扎在此的官兵在宁乡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战下,英勇抗击日军,进行了县城保卫战、黄土潭阻击战和杜家山防御战三次大的战役。

  1944年6月,国民党第74军58师173团、174团一个营和师迫击炮营一个连,共3000多人负责阻击县城及其以东地区来犯日军,173团团部设在南门福音堂,由团长何澜指挥守城部队作战。6月11日,日军从望城乔口、靖港登陆进犯双江口后,就与173团发生了激战。经过五昼夜的惨烈战斗,因敌众我寡,守城官兵伤亡惨重,县城大部分落入敌手。6月16日上午8点,日军炮火猛轰杜家山守军阵地,团长何澜命令中校团副蔡亚锷率领特务排增援杜家山。蔡双腿中弹,被护送至福音堂地下室包扎,杜家山阵地失守。日军占领杜家山高地后,173团团部所在地福音堂便在敌人火力控制下,形势岌岌可危,而驻守在南门河对岸的第74军58师师长张灵甫却一直未派部队增援。团长何澜无奈率二十多名士兵仓皇突围,顿时部队秩序大乱。正在福音堂养伤的蔡亚锷见此情形,振臂高呼,稳定人心。“就在这个福音堂,蔡亚锷振臂一呼,‘我们与其突围白白送死,不如死守待援’。蔡亚锷他是这样讲的,‘死字顶在头上,成功握在手里,革命军人不成功便成仁’。”蔡亚锷的侄孙蔡正强激动地说道。

  蔡亚锷的壮举,让低迷的士气顿时大振。在蔡亚锷的组织下,士兵情绪激昂,奋然而起,继续坚持守城作战。当晚,他们在印台山与日军酣战,视死如归,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日军见杜家山一带久攻不下,17日还残忍地向福音堂施放毒气,守城官兵们只得边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边固守阵地。从6月16日到6月19日,蔡亚锷带领士兵们整整坚持了四个昼夜后,与赶来的援军内外夹击,日寇撤围西窜,宁乡县城终于保住了!此次战役共阵亡400多人,受伤700多人。国民党政府授予宁乡大成桥籍将领蔡亚锷“云麾勋章”“胜利勋章”各一枚,并于1947年2月,在杜家山建成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以彰忠烈。

杜家山旧址。

  

  就在蔡亚锷率兵与敌激战正酣时,十多公里外的黄土潭,也在发生着惨烈一战。1944年6月14日,两路日军从袁家河、油榨坪进犯,准备抢渡沩江。然而,日军连续四次冲锋,都被河对岸山坡上居高临下的守军压制,未能过河。6月15日,久攻无果的日军转为侧面进攻。“日军几次强攻都没有成功,他们只得从上面月塘山、美女山包抄过来,强攻守军。”坝塘镇沩乌村村民张华一边介绍一边指着黄土潭的地形介绍。

  日军的偷袭致使防线被攻破,守军阵地大乱。四万守军中一部分弃阵撤退,另一部分则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选择坚守阵地。守阵士兵们在龙从乡境内的黄土潭、边街子、檀木桥等地与1.8万多名日伪军展开激烈厮杀。直至1944年6月21日,日军暂时撤出龙从乡境内,黄土潭战役才宣告结束。激战五昼夜的黄土潭战役,守军阵亡了1100多人,坚守黄土潭河边的73军姚营400多人全部阵亡。

  当宁乡儿女还没从这两处战役中缓过来时,战火仍在继续蔓延。1944年7月27日,日军两千多人再次进犯宁乡县城。73军15师43团2营营长周羽率300多名士兵奋起反击,同时,城厢镇警察副队王干筠也带领10多名警察协同作战。守军扼守杜家山、印台山高地,以猛烈火力还击敌人,誓与阵地共存亡。至29日早上,印台山阵地失守,14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王干筠等8名警察也在这次战斗中英勇殉国。

  历经三大战役后,当时的莲花、狮顾、麟峰、高露、石潭、芳储、龙从、仙凤、粟溪9个乡及城厢镇遭沦陷。在此期间,国民党别动军第4纵队何际元部和国民党军队“大公部”,积极配合抗日游击队武装,在沦陷区内开展了一系列反击日军暴行的游击战斗,给驻县日伪军以沉痛打击。与此同时,1944年11月中共地下组织湘抗会骨干李石锹、尹泽南等人在横市动员了10多个青壮年农民,参加宁乡县抗敌自卫队第一大队。他们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对石潭、高露两乡境内的日军进行多次突然袭击,使日军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宣传舆论的感召下,一些有识之士仿照中共的做法,深入敌后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国民党回乡军官陈敦和就是典型代表。大屯营镇三仙坳村村民成瑞祥介绍,陈敦和带了一个排的兵力从南京回到家乡后,就在高露乡组织起了一支自卫队抵抗日军。“当地老百姓知道他组织了自卫队后,都特别支持,捐粮捐物的都有。”

  全县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遏制了他们的暴行,展现了宁乡人民英勇顽强,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后,“湘抗会”还与八路军南下支队取得联系,为其带路,供给粮食、草鞋,积极宣传抗战大好形势和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为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打下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宁乡人在守护家园、抗击日寇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不仅活跃在宁乡这片热土上,在全国各个战场,也涌现了一大批宁乡籍抗战知名人士。他们中许多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自己闪亮的名字。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籍贯宁乡双江口的周光彝立即呈上血书,申请歼敌。他被编入国民政府空军第9队26中队担任飞行员。进入前线作战后,周光彝多次驾机驱逐敌机,后驻南昌担任防空警戒。在此期间,他曾写下一封家书寄回了老家。字里行间写满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家人的深深眷恋,“此次批准上前线杀敌,乃军人特有之天职, 担负着民族存亡之重任。我当英勇拼杀,但敌强我弱,一起飞,即有殉难之可能。一旦阵亡,望弟妹善慰双亲,节哀顺变,应为有英勇杀敌的儿子、兄长而感到自豪”。

  周光彝的继子周忠尚说:“上前线时周光彝就想到随时有牺牲的可能,但是为了祖国,他宁愿为国捐躯,这是为了民族的尊严。”

  当时敌我实力悬殊,周光彝却没有丝毫犹豫,积极投身于战场。1937年12月9日,南昌的空中战火再次燃起。日军9架轰炸机忽然轰鸣而来,周光彝立即和战友一起驾机驱敌。就在这场战斗中,周光彝中弹殉国,年仅27岁。1998年,国家民政部追认周光彝为革命烈士,对这位为民族抗战而壮烈捐躯的英雄予以嘉奖。

  

  距离宁乡千里之外的云南腾冲,有个宁乡人的名字家喻户晓。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守护腾冲安宁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就是洪行。1942年,洪行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第11集团军第71军预备第2师副师长。当时腾冲被日军攻陷,这片曾经安静祥和的土地瞬间沦为人间地狱。就在腾冲沦陷后的第五天,洪行所在的预备第2师就赶到了腾冲,他们的到来,让腾冲人民重燃了希望。在与日军的对战中,洪行有勇有谋,不仅帮忙组建了腾冲临时县务委员会,还集结了抗日志士上千人,建立起庞大的情报网。这一举措,为后来游击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腾冲打游击期间,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洪行的传说,至今,这些故事还为人称道。

  云南省腾冲市文史专家李正形容,洪行是个络腮胡子,腾冲老百姓都会描述他的样子,还亲切地叫他“洪胡子”。“‘洪胡子’做侦察的事情在腾冲传得比较多,老百姓跟我们说,洪行曾经挑了一担石灰到日军军火仓库附近,快到军火仓库时故意摔了一跤,石灰被泼洒到了地上。后来就靠着这个石灰标记,军火仓库被我军的飞机炸了。”

  “洪胡子”在腾冲广为人知,还与他军纪严明、团结群众有关。1944年9月,洪行被调任中国远征军第6军新39师师长,滇西反攻战役中,新39师击溃由芒市方向增援龙陵的日寇主力,为滇西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9月14日,腾冲收复。10月25日,洪行在滇缅公路上因车祸殉国,年仅44岁。1993年,洪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同为中国远征军宁乡籍将领的还有齐学启。他是宁乡花明楼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到美国诺维琦军校深造。在齐学启45年的人生生涯中,他曾担任过上海保安第2团团长、长沙国民政府财政稅警总团参谋长等职。1942年初,齐学启作为新38师的副师长奉命与孙立人出征缅甸。4月16日,英军第1师及战车营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此时日英已激战两昼夜,英军粮尽弹绝,亟待救援。收到驰援的命令后,齐学启率两个团营救,于17日先抵达仁安羌附近进行部署,随后与师长孙立人一起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仁安羌大捷。此次战役,新38师毙敌1200多人,解救英军7000多人。这也是中国远征军取得入缅远征的第一次大捷。一夜之间,“中国有个新编38师”的新闻震惊了世界。仁安羌大捷后,齐学启奉命率部队掩护第5军等中国远征军转进。期间,齐学启看到新38师十多名负伤士兵无人照管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带领伤兵返回师部。这一举动,也让他失去了与部队的联系。1942年5月23日,齐学启在与日军激战中被俘。在仰光的俘虏集中营里,齐学启度过了三年地狱般的日子。为了能使齐学启屈服,日军想尽了各种办法,但他始终展现出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让日军自惭形秽。香港学者刘伟华说:“齐将军说绝不投降,因为他作为军人又是知识分子,应该保护国家,即使被俘,也绝不投降。”1945年3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开始逆转,日军败局已定。此时,战俘营里投降于日本人的叛徒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担心解放之时,自己叛国的行径败露,于是起了谋害忠义之士的歹心。1945年3月13日,齐学启因被叛徒行刺,伤重不治,不幸离开人世。

  抗日战争期间,宁乡籍抗战人士始终活跃在全国各个战场上,他们中有宁乡籍共产党员刘少奇、谢觉哉、欧阳钦、甘泗淇、潘世征、王凌波等,也有陶峙岳、贺耀组、成刚等国民党爱国将领,还有参与了东京大审判的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等。他们的出现,如一缕缕阳光,驱散了日军笼罩下的阴霾。

  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军事力量的打击下,在解放区军民的全面反攻下,日本反法西斯势力迅速崩溃。1945年9月3日,持续了14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全县人民欢欣鼓舞、张灯结彩,热烈庆祝。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宁乡人民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勇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不朽篇章。

扫码看视频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徐拂荣 姜福成

【作者:】 【编辑:彭雨纯】
关键词:宁乡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