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

  颜开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目前,“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拥有5007平方公里土地、140多万人口的浏阳市如何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带领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连日来,笔者走进浏阳部分乡镇,记录下一个个乡村故事,试图从不同侧面勾勒徐徐展开的浏阳乡村振兴画卷。

  听,这是胜利的回响,更是启程的足音!

  北盛镇

  重点发展有机稻种植和稻蛙、稻虾、稻鱼生态养殖,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推动文旅与农业融合

  诗意捞刀河,丰美北盛仓

  乡村故事

捞刀河滋润孕育了丰沃肥美的“北盛仓”,“北盛”之名也沿用至今。  图片除署名外  均由受访者提供

  春分时节,北盛镇边洲村的捞刀河畔,成百上千亩农田已经翻耕了第一遍。种粮大户许松林正忙着将种子送往邻村的集中育秧工厂育秧。

  40岁出头的许松林以前在长沙一家台资企业做供应链经理,但在2016年,他选择回到老家边洲村做一名“新农人”。

  在上级部门指导下, 许松林流转上千亩土地,种起了有机稻。其中,有200多亩地以“稻蛙、稻鸭、稻鳅共生”为主要种养模式。

  病虫害防治是有机稻丰产的一大关键。在专家手把手的传授下,许松林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海陆空部队”来剿杀病虫害——“海军”就是在水田养青蛙、养鸭, 以此来消灭水下害虫;“陆军”则是通过赤眼蜂来防控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空军”指利用防虫灯来消灭空中飞蛾。

  “去年只种了晚稻,共收了70万斤稻谷,出米约40万斤,产值150多万元。”许松林说,现在政府出台系列惠农政策,自己今年开始从单季稻改种双季稻,“每亩能获得350元的补贴。”

  尽管做农业投入大、见效慢,但许松林对未来充满信心。除了种田,他还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大米加工厂。目前,他正在与一家科技公司洽谈,准备引进无人驾驶插秧机、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让科技为现代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实践路径

  得益于捞刀河的滋润,地势平坦的北盛水土丰饶,是浏阳主要的产粮区之一。据史志记载,从明朝开始,官府在粮食主产区设立中转税粮官仓,浏阳四大官仓东盈、南丰、西满、北盛应运而生,其中,作为四大粮仓之一,“北盛仓”有着厚重的历史,“北盛”之名也沿用至今。

  这些年来,北盛镇致力于盘活优势生态、农业资源,除了边洲村有机农业示范村,还建成了燕舞洲村和卓然村再生稻千亩高产示范片,擦亮了“北盛仓”水稻品牌。

  2020年,北盛启动了以捞刀河沿线为轴的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涵括边洲、燕舞洲、卓然三村,以3年为期打造许家河新型居民示范区、诗意捞刀河观光园、老粮仓研学基地、燕舞美食园、卓然民宿体验园等5个重点项目,推动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通过不懈努力,北盛镇近年来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全面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5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生态环境更优美,人居环境更优化,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

  接续奋斗

  “诗意捞刀河,丰美北盛仓”,诗情画意的蓝图背后,是目光长远的规划、勇往直前的决心、脚踏实地的奋斗。

  北盛镇党委书记戴圣伟表示,将立足北盛的既有优势,紧紧围绕建成园区经济重镇、农垦文化名镇、乡村振兴强镇的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润镇、融园强镇、产业兴镇、生态美镇、民生立镇五大战略。

  在产业兴镇方面,北盛着力“三管齐下”:一是做好农业文章,进一步延长水稻产业链,重点发展有机稻种植和稻蛙、稻虾、稻鱼生态养殖,做强“丰美北盛仓”品牌。二是做实文旅产业,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推动文旅与农业融合,打造经开区周末休闲地、长株潭近郊度假区。同时将王震故居、田波扬故居、浏北烈士陵园等串点成线,建设农垦文化博览园、红色文化教学基地。三是做大集体经济,力争培育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6个以上。

  大围山镇

  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化兴镇,奏响乡村振兴“三部曲”,争做湘赣边新样板

  念好“山字经” ,迈向“绿富美”

  乡村故事

大围山镇水果基地桃花盛开,预示着新一年的丰收。

  3月18日,大围山镇楚东村杨梅岭山脚下一片果园中,桃花灼灼,梨花似雪,唯美风景里预示着新一年的丰收。

  果农吴伏平正在山坡上的养殖场里忙着改造圈栏,今年他准备引进200只黑山羊种羊。

  “山下有大围山梨,山上有黑山羊,都是我们大围山的地标性产品。”吴伏平颇为自豪地说,这也是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两大门路。他给自己算了笔账,100多亩水果每年收入有六七十万元,200只种羊至少产500只羔羊,头一年虽说投入大,但赚一二十万元不成问题。

  大围山水果远近闻名,全镇水果种植面积约2.5万亩,年产水果400多万公斤,产值过亿元。其中,楚东村占了半壁江山,种植面积达1.2万亩,主打产品为黄金梨、桃子、黄桃。

  吴伏平种植水果已有近20年时间,他说,生态环境好,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小气候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大围山水果。去年开始,他还带动周边农户一起,使用避雨栽培设施,让桃、梨的甜度和口感更优化。

  振兴路径

  从种植到销售,果农们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抱团发展。自2012年成立大围山水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来,数十个合作社在品种、技术、包装、商标、管理上实现“五个统一”,推行水果标准化生产。

  与此同时,政府定期召开水果种植技术培训,积极引导果农淘汰落后品种、种植优良新品种,举办节会积极推介绿色品牌。

  每年7—8月,大围山镇都会举办水果文化旅游节,以水果为媒,助推大围山全域旅游走向高潮。节会迄今已举办11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丰产更要丰收,为了让水果、蜂蜜等正宗“山货”畅快出山进城,大围山镇扶持引导村民利用电商、直播等新手段打造立体化营销格局。

  在围山公社惠农供销服务中心,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打包速食菜、艾叶粑粑等土特产,准备通过快递发往长株潭等地的客户。“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能发1000多单。”负责人林加卉介绍,去年完成销售600多万元,其中两成来自贫困户家庭。下一步,他们将联合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团,为农户提供更完整的一条龙服务。

  接续奋斗

  大围山镇既有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也是一片镌刻着红色基因的热土。

  楚东村有一座百年老宅锦绶堂,1930年代,红军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建制省的工农兵政权——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曾在这里驻扎9个月。

  “楚东村是中国第二批传统保护村落,去年还入选了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楚东村村干部曾凡平说,除了锦绶堂,该村还有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楚东山大屋及马鞍山战壕等红色景点,红色旅游方兴未艾。

  “游客多了,水果更好卖。”吴伏平记得,二十年前自己刚开始种植水果时,桃梨经常滞销,“几毛钱一斤贱卖,现在一般都在10元/斤以上。”

  念好“山字经”,迈向“绿富美”。接下来,大围山镇将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化兴镇,奏响“三部曲”,争做湘赣边乡村振兴新样板。

  “保护好大围山区,涵养好浏阳河源,扮靓好乡村田野;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加工业转型提质,推进旅游商贸业快速发展……”大围山镇党委书记黄珍敏表示,该镇还将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精心培育地域文化、深化实施文旅融合,最终朝着绿色宜居、创富宜业、秀美宜游的“美丽浏河源·七彩大围山”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澄潭江镇

  小型烟花全球市场占有率今年要达70%,突出“产业兴旺”让村民增收致富

  1万多人家门口就业,送你一朵“小烟花”

  乡村故事

澄潭江镇的田野,一场小型烟花产品发布会在此举办。

  每天早上,李雪辉做好早餐,骑电动车把孩子送到大圣中学去上课,再从容来到离家2公里的兴圣出口花炮厂上班。

  42岁的李雪辉是澄潭江洲田村人,这几年来,她和丈夫刘文远同在村里这家花炮厂打工。

  刘文远在药物车间和药,这个活在花炮厂门槛较高,需要持特种行业上岗证。不过,和药工人也是花炮厂挣得最多的,一个月正常都有1万多元,除去高温假、春节等假期,年收入妥妥超过10万元。

  相比来说,负责插筒子的李雪辉挣得少多了,每月只有2000元出头。但她很满意,因为就在家门口打工,“老人、孩子都能照顾到,开销也少。”

  因为是按件计酬,上班时间灵活,有时候下午4点多去学校把孩子送回家,看到天色尚早,她就会回到厂里再做点事。

  每年夏季,花炮行业出于安全考虑,都会放一个月左右的高温假,李雪辉夫妇也不急着外出打短工,而是选择留在家里干点农活,这样就有更多时间陪伴放暑假的孩子。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了!”李雪辉说,自己一家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早脱了贫,前年还建起了两层楼房。

  实践路径

  李雪辉所在的兴圣出口花炮厂,以生产玩具烟花为主,十年前产值不过80多万元,去年则超过了3000万元。工厂负责人刘艳说,去年以来美线订单持续增加,如今工厂正在加紧生产4月底前出货的产品,以赶上每年7月美国独立日的烟花销售旺季。

  其实,像李雪辉夫妻这样,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还能兼顾家庭的,在澄潭江比比皆是。

  澄潭江镇是浏阳烟花重镇之一,尤其是烟花小产品的主产区。今年春节前后火爆全网的“加特林”,就有不少产品出自澄潭江。

  据了解,目前澄潭江镇有花炮企业39家,花炮工人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万,其中95%以上是本地村民。全镇1.5万户家庭7.2万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花炮行业。

  “去年,全镇花炮产业总产值20多亿元,缴纳税收1.2亿元,给工人发放工资3亿多元。”澄潭江镇党委书记潘定一表示,烟花不仅凝聚了浏阳人民千年的智慧,也承载了万千家庭的富足美好。

  在澄潭江镇,684户189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花炮产业功不可没。在不少地方,父母双双外出务工,最放不下的可能就是孩子,而在澄潭江,留守儿童极为少见。

  接续奋斗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潘定一认为,对于澄潭江来说,因地制宜、最具优势的产业无疑是花炮。

  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基础上,澄潭江将立足“全球小型烟花看澄潭”的标杆定位,聚力产业转型升级。

  其中包括:建设一个世界小型烟花融合发展中心,打造集产品展示、烟花燃放、销售交易于一体的小型烟花地标;打造传统类、网红类、出口类三大品牌方阵,培育一个亿元级龙头企业和花炮集团。

  “争取2021年澄潭江小型烟花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0%。”这是澄潭江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小目标”,也是该镇做好农民富的文章、绘好农村美的画卷,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

  永安镇

  以人才为基础、以生态为依托、以产业为引领,让农村美起来、富起来

  下一站,全国知名乡村振兴示范镇

  乡村故事

永安镇芦塘村,美丽的湾里屋场。陈飞 摄

  春日的湾里屋场美不胜收,一个个美丽庭院春意盎然,迎春花、桃花、油菜花次第开放,好一派田园风光!

  于前家的私房菜馆也迎来了一拨拨游客,周末每天都是十几桌。

  这里原本是捞刀河畔一处平常屋场。2013年,几名从事建筑业的乡贤牵头筹资400多万元,同时争取政府奖补资金,开始“重塑”屋场。村民自己动手对房前屋后进行美化,如今,住在舒适整洁的农家别墅,出了自家小庭院就是屋场的大花园——改造后的湾里屋场成为浏阳最早一批“幸福屋场”。

  参观游览者日益增多。2015年,于前家建成三层小洋楼,原本跟着父亲在外做工程的他瞅准新商机,在家里办起了私房菜馆。

  “在家里能赚到钱,还能照顾好家人和孩子。”于前说,自己做餐饮一年收入大约有30万元,父亲赚的更多,日子越过越甜。

  如今,湾里屋场已经有了3家饭店,家家生意红火。

  振兴路径

  “美丽屋场建设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才能持续。”永安镇副镇长施海斌说,湾里屋场这几年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打卡地”,是因为践行了镇党委政府“以人才为基础、以生态为依托、以产业为引领”的理念。

  在湾里屋场,有一个老种子博览园。初春时节,150亩蔬菜基地里各种老种子蔬菜长势正旺。

  “70后”于建起原本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几年前回到芦塘村老家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他从全国各地搜集数百种老种子,流转上千亩土地进行种植。

  “老种子”给湾里屋场乃至芦塘村带来了活力。2017年7月,田园综合体建设国家级试点童话湾里功能区落户芦塘村。

  如今,投资2000多万元的老种子博物馆开馆,并获批长沙市中小学研学基地。老种子作物加工厂、老种子主题民宿也在湾里屋场“开花结果”,一二三产业正在有机融合。

  乡村振兴,没有一成不变、拿来就能套用的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力求“一村一特色”。西湖潭村走的就是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土地入市、农民入股”。

  2015年,浏阳市被确定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永安镇大胆探索,创造了集体土地入市新模式。借助这一难得的机遇,原本经济薄弱的西湖潭村及其5个村民小组将354亩林地的使用权作价入股家具制造产业聚集区(尚东产业小镇),占全部股份的10%。

  改革创新带来的“红利”非常直观:原来林地租给别人种树,每亩租金45元/年,现在年收益猛涨至8000元,升值100多倍,其中5600元归村民,2400元归村集体。自2017年项目签订以来,村集体和农户已拿到分红共1132万多元。

  今年2月23日,来自西湖潭村尚东产业小镇的代表,领到了全省首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下发的不动产权证。

  接续奋斗

  过去几年,永安乡村振兴多点开花,接下来如何进一步走在前列、争当示范?

  永安镇党委书记陈训武的答案是: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主抓手,以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为主战场,以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为主动力,以农民增收致富为主目标,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村振兴示范镇。

  放眼更长远的未来,永安的目标是“挺进百强镇,率先现代化”,即到2025年,综合实力、居民收入达到全国百强镇第一的昆山市玉山镇今天的水平。同时,积极推进“永安制造”向“永安智造”转变、社会结构从城郊型社会到城市型社会转变、区域结构从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转变。

【作者:】 【编辑:张日】
关键词:浏阳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