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 | 令人难忘的“提前量”

梁瑞平

  近读晚报,12日头版的一条新闻《提前12天预警,33名村民避开一劫》把我深深触动,更令人感到万幸!新闻讲的是,一家长沙企业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持续监测,成功帮助常德石门避让了一起大型山体滑坡事故。

  不知你怎么看,我是牢牢记住了这12天的“提前量”,毫无疑问,这也是其价值和重点所在。

  读毕新闻感触良多,有几点启示忍不住分享:

  首先,通过科技赋能,生活中各项需要管控风险的工作有了更强大的帮手,也能实现更多的“提前量”,使得隐患和风险能尽早发现,及时消除。毕竟,提前量就是主动权,提前量就等于提升安全指数。而且,类似仪器(或系统)的精度越高,风险就越能降低。笔者还想起了何继善院士研制的“堤坝渗漏检测仪”,曾经在历次防汛救灾中屡建奇功。

  我们也乐见更多的科技成果,能转化为生产的“加速器”与生活的“保护神”。它们提供的正能量,相较于近期走红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更值得为其叫好!

  其次,有了好科技,系统和人“在不在状态”很关键。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是系统正常发挥效用、提高安全指数的必须与保障。

  据介绍,相关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不到1分钟便采集更新一次”。我们知道,是人就有打盹的时候,如果当初漏掉了这条重要情报,那后果就难以想象了。所以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再者,发现隐情,需要果断决策,即刻行动。想在前面,工作就不会落在后面。如果不是加强现场巡查、及时撤出附近居民以及采取封路等措施,那么,风险始终如利剑高悬,令人放心不下。


【作者:】 【编辑:谌程】
关键词:梁瑞平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