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减肥神药”岂可出现在直播间
白木
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网红主播销售的“减肥神药”含有非法添加的“布噻嗪”,消费者食用后出现不适症状。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警方打掉这一犯罪团伙,关停15个直播间,对32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查扣7万余粒问题减肥产品。(2月21日长沙晚报微信公众号)
销售食品、药品,都有严格的资质要求。特别是药品,经营者除了要有相关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证,还要具备相应的场所、设施、卫生环境、专业技术人员等条件。此次涉事的网红及其背后的空壳食品公司,显然没有相关资质,所售产品更是彻头彻尾的“三无”产品。产品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长期服用会产生严重健康问题。
红薯粉里没红薯,香港月饼内地产,假茅台,槽头肉扣肉……近年来,直播带货乱象频生,现在连非法的“减肥神药”都堂而皇之地上架。对此,平台很难撇清责任,正是因为其监管不到位,才一再让消费者“躺枪”。
就像在公园里不应该出现罂粟这种违禁植物一样,直播间也根本不应该出现“减肥神药”这类夸大宣传的违规产品。平台通过流量分成、推广费用等方式,从网红带货中获取了丰厚的利益,就理当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比如履行事前审查义务,在主播入驻环节,严格审核其资质,仔细核查所售产品的来源、质量检测报告等,从源头上遏制违规产品进入直播间。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对夸大宣传进行屏蔽,并对违规主播采取停播、封号等处罚。
但现实情况却令人失望,平台往往对商品资质和宣传内容的审核流于形式,对头部主播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只有等事情闹大了,平台才开始处理涉事账号,放个“马后炮”,而且不用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这种只享其利、不担其责的现象,使得平台对网红直播带货的行为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严重缺位。
根治此类乱象,还需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明确法律责任。现行法律对直播带货中主播身份的界定模糊,导致追责困难,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平台、主播、厂商的连带责任,尤其是平台的事前审查义务。其次,强化技术监管。平台应利用大数据筛查那些夸大宣传的话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商品质量进行抽检,并对“翻车”主播实施流量限制。最后,提升消费者辨别意识。消费者需警惕 “速效”“神奇” 等宣传话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相关产品,并积极举报违法行为。
直播间绝非法外之地,岂容“毒草”丛生?平台若只想着“分羹”而忽视“清场”,最终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有自身的公信力。期待法律约束、部门监管、平台把控三方携手,促使直播带货回归“健康赛道”。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