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免费医疗、中小学生午休“趴睡”变“躺睡”……这些关乎孩子身心健康的建议,你最关心哪一个?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今年全国两会围绕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老师 @家长哪些建议是您关心的?一起来看。
儿童免费医疗
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建议减轻育儿家庭医疗负担,实行6岁以下儿童免费医疗,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
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自然增长率为-0.60‰,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标志着我国人口60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总量下降的首要原因是生育率低,面对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态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华田教授认为,应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各项生育政策,努力提高适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甘华田建议,探索更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鼓励地方在降低养育、教育成本方面大胆创新:降低多孩家庭教育成本,为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发放教育专项补贴,为第三孩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阶段的免费教育;减轻育儿家庭医疗负担,实行6岁以下儿童免费医疗,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运用好税收政策,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中,关于抚养子女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按照子女数量进行差异化个税抵扣,并且覆盖从怀孕到孩子年满18周岁。
近视防控
全国人大代表范先群:中小学生如果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要及时提醒、矫正和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林顺潮: 建议限制青少年屏幕使用时间
“当前,我国的近视发病率很高,近视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会导致高度近视,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表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超过6亿。“目前,小学生近视比例超过50%,近视防控首先要重点聚焦中小学生,实现关口前移,加强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或者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的婴幼儿,同时加强他们的眼底检查和眼轴的测量等等。中小学生如果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要及时提醒、矫正和监管;对于中年人,要矫正好他们的近视,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对于老年人,重点在于预防和治疗高度近视引起的并发症。不同的生命周期各有侧重,以便控制好近视眼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生。
全国人大代表、眼科专家林顺潮表示,目前,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从小学到高中,高度近视的比例从1.2%增加至 7.6%,高度近视更应引起重视。林顺潮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鼓励青少年多进行户外活动,例如运动、郊游、野餐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还可以帮助眼睛放松和调节。
第二,加强学校视力保健。学校加强对学生视力保健的宣传和教育,定期进行视力检查,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第三,限制屏幕使用时间。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对眼睛造成负担,建议设置屏幕使用时间限制,并鼓励学生定期休息、做眼保健操。
第四,推广视力保健知识。通过公共宣传、社交媒体、教育活动等途径向年轻人宣传视力保健知识,让年轻人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同时对有年幼子女的家长进行教育,不要用电子产品来哄孩子,因为“电子奶嘴”是很多年幼近视的主要原因。
心理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郭毅:建议打造一支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心理健康师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马珺:尽快将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或者针对学生群体实行心理治疗费用减免措施
“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基石,不仅仅影响着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对人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毅建议,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郭毅委员认为,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须构建中国式健康教育体系。应尽快编制符合我国社会形势、文化传统和中小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把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技巧、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帮助中小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精神力量。同时,不断加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科学素养和心理技术水准,广泛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打造一支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心理健康师资力量。
“尽快将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或者针对学生群体实行心理治疗费用减免措施。”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表示,我国民众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上升,亟待关注。马珺建议:一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督察,确保各项政策到位;二是将学生患者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加强精神疾病药物研发;三是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入学健康体检,健全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筛查与回访约谈;四是加强政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普及,拓展“社区—家庭—学校联合”心理服务体系模式;五是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政府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六是建立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心理专业服务与行业监管;七是加强心理健康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队伍。
高危儿童筛查与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张宽寿:建议加强高危儿童筛查与管理
高危儿童是指在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发育偏离正常轨迹的儿童。高危儿童多留下生长迟缓、神经心理发育问题及智力发育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成人后出现认知缺陷、焦虑和抑郁等行为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若能及早发现并给予及时有效干预,多数高危儿童可恢复正常或降低后遗症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宽寿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危儿童筛查与管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缺乏家庭和社会认知,二是缺乏必要的基础性投入,三是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四是缺乏统一管理规范。
针对上述问题,张宽寿提出四条建议:
第一,强化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应做好该项工作的宣传和科普,让家庭、社会和政府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投入到该项工作的宣传、实施和推动中,更好地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保障国民健康素质提升。
第二,给予必要的基础设备设施投入。建议国家制定开展工作必需的基础设备设施清单,中央财政给予必要的引导资金支持,各地各部门多方筹集资金,尽快补齐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不足的短板。
第三,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力度;针对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制定必要的转岗培训政策;加大在职技术培训力度,为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培养一批合格的从业人员。
第四,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明确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高危儿童管理的职责及管理范畴,制定统一的高危儿童分类标准和管理规范。严格落实高危儿童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和干预生长发育偏离的儿童。
脊柱侧弯
全国人大代表陈爱珠:建议定期安排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专业医务人员开展学生脊柱健康体检及诊断工作
“近年,儿童青少年发生脊柱侧弯人数逐渐增多,建议各地政府尽早将脊柱弯曲异常纳入中小学生体检筛查项目,实现早发现,早干预。”2023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平阳县基层委员会副主委陈爱珠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建立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预防和干预体系的建议》。脊柱侧弯会引起背部外观畸形,严重的会对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瘫痪、心肺功能障碍或衰竭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儿童青少年患脊柱侧弯后果严重,但很多家长和老师认识不足。由于缺乏早期筛查,疾病发现晚,健康危害大。”陈爱珠表示。陈爱珠建议打造政府、学校、家庭、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预防和干预体系,明确目标责任,编制任务清单,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安排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专业医务人员开展学生脊柱健康体检及诊断工作。定期对各中小学校校医、老师、家长开展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知识培训,增加学校脊柱健康课程,培养儿童青少年良好的运动、学习习惯及正确坐卧躺姿势等。同时,加速脊柱侧弯相关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对脊柱侧弯儿童青少年建档建册,追踪不同病理发展时期的治疗矫治情况。
儿童肥胖
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 建议完善儿童肥胖管理,可以启动“临床+科研”的实践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郁瑞芬: 建议进一步明确儿童食品的专门分类,制定儿童食品国家标准
“中国儿童的肥胖的问题亟待更广泛地重视!”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秀珍委员坦言,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之一,肥胖症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健康隐患令人忧心。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已有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其中,6岁以下儿童的肥胖率已高达10%。按照世卫组织标准(bmi≥30),我国肥胖儿童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马秀珍委员建议,完善儿童肥胖管理,可以启动“临床+科研”的实践模式。“建立以临床肥胖相关慢性病监测为主、社区肥胖咨询为基础的中国肥胖管理模式。” 马秀珍委员建议,储备和建立大数据,进行肥胖减重相关临床试验、肥胖治疗模式研究的科研项目,探讨形成符合中国肥胖/超重患者的管理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表示,儿童肥胖问题,除遗传、环境等诱因外,饮食不当、营养过剩也不容忽视。她认为,从“吃”的层面,积极预防儿童肥胖、性早熟等问题,是各方值得努力的方向。郁瑞芬委员表示,当前,市场上的“儿童食品”更多的是一种营销策略,“那些宣称是儿童食品的产品,大多按照普通食品的分类标准生产。” 对此,郁瑞芬委员建议,进一步明确儿童食品的专门分类,制定儿童食品国家标准。同时,通过制订“儿童营养膳食指南”,开展儿童健康食品领域的创新研究。
午休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张琼丽:建议在全国中小学推行“趴睡”变“躺睡”,充分保证中小学生实现优质午休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教师张琼丽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非寄宿制中小学缺乏午休设施,学生多是趴在课桌上午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不利于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这是很多家长的操心事和学生的烦心事。张琼丽建议,在全国中小学推行“趴睡”变“躺睡”,充分保证中小学生实现优质午休。
她建议,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在原有“睡眠令”的基础上增加“中小学午休管理”细则,将中小学生“躺睡”作为一项硬性措施,统一推广、分类指导,一地一策、一校一案,并将实施情况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
同时,中央和各级财政设立“中小学校园午休设施”专项资金,为中小学生在校午睡所需的场地、设施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根据学校的空间布局、室内场地、学生人数,可以直接引进午睡床、午睡椅或改造课桌椅,也可将闲置教室、阅览室、图书馆等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打造专门的“午睡室”“午睡柜”等。此外,各地教育部门应指导学校加强午休管理,引导学校、教师、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睡眠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张恩迪:建议将中小学生睡眠质量评测,纳入各级教委和中小学校管理考核的范畴
“我国中小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堪忧,建议采取将中小学生睡眠质量评测,纳入各级教委和中小学校管理考核的范畴。”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恩迪在两会提案中表示。中国睡眠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长为7.65/7.48/6.5小时,距离健康中国2030目标10/9/8小时仍有显著差距。张恩迪认为,中小学生睡眠质量不足,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将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政策制定部门、家长、老师对于睡眠障碍的改善方法,目前普遍仍停留在“多睡”,实际上,一些睡眠问题应从疾病角度加以重视。
“睡眠问题的界定需要教师、校医和家长具备一定的睡眠疾病常识,需要专业医疗机构匹配相应的专科诊疗能力,对患者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诊治。”张恩迪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和落实定期睡眠质量监测,将中小学生睡眠质量评测完成率纳入各级教委和中小学校管理考核范畴,参考国际DSM-V等指南设计睡眠问题筛查问卷,落实定期评测,科学化管理。另一方面,需重视公立医疗机构睡眠学科能力建设。加强和完善各大三甲医院睡眠中心、睡眠门诊的设施投入和能力考核,提升相关疾病的诊疗能力。鼓励成立睡眠医学中心,开设睡眠障碍门诊,成立睡眠专科学会,多导睡眠监测等临床诊断金标准的普及等。
>>我要举报